當前位:首页 > 生活

吳建東:十號颶風下的港人溫情

日期: 2025-09-27

當十號颶風的警報在香港上空拉響,狂風裹挾暴雨傾盆而下,城市暫時收起了往日的車水馬龍。但風雨再烈,也擋不住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溫暖,幾件小事如同微光,在暴風雨的背景下匯成了港人互助互愛的溫情畫卷。

香港中通社圖片

風雨中的共情:從一碗炒飯開始

颶風肆虐時,前線物管人員往往是最忙碌的一群。他們在狂風中巡邏、處理突發狀況,保障住戶安全。有住戶沒有視之為理所當然,得知前線物管人員因颶風關係無法返回家中,於是親手炒製熱氣騰騰的炒飯送上。這份飯沒有華麗的包裝,卻有溫暖的溫度,是住戶對物管人員辛勞的認可,也是風雨之中“你守我安、我念你暖”的真情流動。這已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對勞動者最直接的尊重與關懷。它打破了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簡單契約關係,昇華為風雨同舟的夥伴情誼。這份樸素的共情,是都市鄰里關係中最珍貴的黏合劑。

職責之外的擔當:行動勝於言語

颶風肆虐時,一棵大樹被吹倒,堵塞了小區的大閘出口,不僅影響車輛出行,還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危急時刻,物管人員沒有猶豫,頂着密集的雨水、迎着強勁的風力衝到現場,費力清理障礙、打開尾閘。他們的衣服被淋透,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卻用行動踐行了“責任”二字,讓住戶在風雨裏感受到了踏實的安全感。還有因為颶風導致屋內滲水,住戶的地毯被淋濕,想搬開壓着地毯的床架卻力不從心。情急之下聯繫物管,工作人員沒有推辭,第一時間趕到住戶家中,幫着一起移動床架、抽出地毯。這些行動,早已超越工作守則的條條框框,展現的是植根於心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在極端天氣下,這份“多做一步”的主動,為焦慮的住戶帶來了實質的幫助與內心的安定。這種專業精神與人性溫度的結合,正是香港社會得以在一次次挑戰中穩步前行的基石。

守望相助的鄰里本色:一飯一菜見真情

“我沒買到菜。”一位港人在住戶群組的發言,瞬間引發了連鎖反應。立刻有鄰居回應:“來我家吃飯吧!”這簡單的一句話,勾勒出傳統“遠親不如近鄰”的動人圖景。在物資暫時短缺的時刻,分享食物是最原始的善意,它化解了個體的無助,築起了互助的防線。這種自發的、基於社區的互助網絡,比任何外部援助都來得更及時、更溫暖,展現了民間社會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溫情背後的香港精神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匯聚成十號風球下最動人的風景。它告訴我們,香港的國際都會面貌之下,跳動著的是一顆充滿人情味的心。這份溫情,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香港核心價值的自然流露:專業盡責、同舟共濟、務實靈活、守望相助。

極端天氣是一面鏡子,既考驗城市的硬件設施和應急管理,也映照出社會的文明程度與人性光輝。這些點滴溫情證明,香港的繁榮不僅僅建立在經濟成就之上,更依賴於這種深植於民間的韌性與溫暖。當風雨過後,城市恢復運轉,這份在逆境中點燃的善意,不應隨颶風消散,而應成為日常生活的養分,繼續滋養這座我們共同愛護的家園。


(本文作者吳建東為香港就是敢言成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