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學院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新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大幅躍升至第四位,是歷來最高排名,亦為亞洲之冠。在眾多因素中,香港的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繼續高踞全球第一,可見教育對於人才競爭力的重要。對於提高本港的教育競爭力,本人認為DSE的國際認受性,可以幫助彌補人才缺口。
香港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所有三個人才競爭力因素均連續第二年上升。其中,“吸引力”排名攀升八位至第二十;“就緒度”及“投資及發展”的排名均上升一名,分別位列第三及第十二。不少傳媒的報道都特別提到,各項指標方面,香港的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繼續高踞全球第一,財務技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而管理層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均位列全球第五。
眾所周知,香港專上教育極具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700萬人口的城市,就擁有了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優秀的科研人才,是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匯聚地。特別是政府近年來致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堅定投資教育,支持院校革新優化,全方位吸引各地優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鞏固香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配合教育強國戰略。
特區政府在2024年的《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本人認為,特區政府搶人才的政策一直在優化,從推出高才通,到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搶人才之餘,也致力於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香港2025年《施政報告》即將公佈,外界都在關注人才政策是否會有優化?本人認為教育是人才之本,此前曾向傳媒朋友分享多項建議,其中一項便是涉及本港人才培育的方向,在施政報告建議書中,提出擴大中學產業化及促進DSE國際認證。
另外,香港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要提升專上院校非本地生名額,尤其是要吸引更多海外學生,以使非本地生的結構更加國際化及多元化。在中學方面多做功夫也是不可或缺的。本人建議政府可以擴大中學產業化,即以非本地生身份到政策彈性較大的直資學校就讀,屆時報讀香港的大學,甚至申請外國學校或內地學校,待他們學成歸來,為國家為香港發展貢獻力量。
此外,本人也建議促進本港的DSE文憑試國際化認證,在內地、東南亞及“一帶一路”國家設立DSE考點,在當地考試後以非本地生身份申請香港的大學。相信此舉可將當地最優秀的人才引入香港,作為人口政策彌補人才缺口。
香港當前正在處於經濟轉型階段,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和培養自身人才是當中的必要舉措。因此,特區政府需要在不同層面推出政策,才能有效打造人才庫,讓香港的競爭力在未來更上一層樓!
(作者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林順潮) (本文是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