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9月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筆者認為政府應將經濟改革置於最重要的位置。雖然,香港經濟正逐步走出疫情時期的陰霾,但在穩健增長的表面下隱藏著多重結構性問題。零售、地產、物流等傳統行業增長乏力;人工智能、新能源、綠色金融、文旅產業等新增長點卻也“雷聲大雨點小”,商界都期望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勇氣與戰略眼光,為香港經濟改革找到新的出路。
香港中通社圖片
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經濟按年增長3.1%,略高於第一季度的3%,而今年全年預期增長可維持在2-3%。這一數字表明香港經濟持續穩健擴張,主要得益於出口表現強勁和本地需求改善。但正向增長的數字的同時,也有一些惹人擔憂的數據,統計處數字反映,去年零售業銷貨價值錄得約3768億元,食肆總收益約1094億元,分別較2018年減少1083億元及102億元,這意味著餐飲、零售兩大行業僅僅在幾年之間就失去高達1185億元的生意,行業所需的人手同期也減少近10萬個崗位,這並不能簡單用“大批港人北上”或者“旅客不來了”來輕輕帶過。
香港商界應該看到溫和增長下的隱憂,首先是香港公共財政赤字仍然偏高,2025年赤字達到872億港元,下年度預算赤字預計為670億元,財政儲備將由今年的6473億進一步下降至5803億元。香港公共開支高昂的原因眾多,除了人口老化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外,北都等重大項目的持續投資需求也十分驚人,此外本港公務員的薪酬開支也是國際級的昂貴。除了鼓勵經濟增長來填補公共開支的需求,更需要檢視整體財政政策,重申量入為出的原則,以求降低開支風險以及對財政儲備的壓力。
香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金融、貿易物流和專業服務等少數行業。雖然這些行業仍擔當經濟支柱,但難以惠及大多數居民,加上亞洲其他貨運港口的發展、跨境電子商貿的興起,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所造成的挑戰,都對香港傳統經濟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戰。與此同時,高昂的營商成本也讓香港成為不適合初創企業生存的地方,由此削弱了經濟轉型的動力,雖然香港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位列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三大經濟體之一,但優勢正在縮小,來自新加坡、迪拜等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加。
香港要繼續維持東方之珠的閃亮,經濟轉型已經是唯一的選擇,而且必須創新與改革並重。筆者認為最重要先要強健公共財政,這樣才可有效支援百業興旺,雖已見到政府推行開源節流,要求各部門厲行節約,在不影響公共福利的前提下,將經常性開支各自縮減1%到2%,並延至2027/28年度。也看到政府推動各類債券計畫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籌募資金。但建議政府應更進一步擴大政府的盈利能力,才可改善入不敷支的情況,譬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上加快與中東市場的接軌,擴大香港金融業的盈利能力,公共收入的可持續性自然更有保障。
其次,香港必須重新定義其戰略角色,不僅擔當連接國家與西方世界的橋樑,要進一步升級為國家連通全世界的重要門戶,將“超級連絡人”的角色進一步升級為“超級增值人”,這樣才可以掌握更多新興市場的新機遇,也可避免來自西方世界的非市場因素的干擾。
而產業結構多元化也是另一個改革目標,除了現有的金融、專業服務等強項,政府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綠色金融等新行業形態的深化發展,政府可鼓勵業界參與開源倡議、採用開源標準和加入相關組織,同時善用大灣區其他城市作為香港科創產業的生產支援,將“產學研結合”的概念真切落實。
其四,要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口號落實到香港的具體發展當中,加快北部都會區在粵港澳大灣區藍圖中的作用,可謂“至為關鍵”,一方面可加快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透過開拓配套完善的新產業園區,讓香港新經濟可以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
若要深入探討香港的經濟改革,就算萬言書也難以言盡,筆者上述淺談幾點,重點在於點出幾個方向,關鍵是指出香港特區政府需要拿出改革勇氣,制定具前瞻性和針對性的經濟政策,帶領香港經濟邁向高品質轉型,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創新中心的地位。未來五年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關鍵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續創新,才能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本文作者楊莉珊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