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9月10日),特朗普的政治盟友、知名保守派媒體人查理-柯克,在猶他山穀大學演講時遭槍擊不治。美國兩黨都譴責這一行徑。特朗普更是要求嚴懲凶手。
雖然現在有關槍手謀殺動機尚未清楚,但查理-柯克的被殺已經被政治標籤化,因所持保守觀點并宣傳這些觀點而遭槍殺。
31歲的查理-柯克出生在一個保守家庭,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平時示人以重視家庭、夫妻和睦、慈祥而充滿愛的父親。極大限度吻合了美國傳統保守的人物形象。在眾多的保守觀點人群中,并不限於年長者。且大多數保守派,只重視自身的言與行,過於聲張和長於宣傳者,往往不是傳統保守派的做法。查理-柯克倒是年輕一代的保守派典型,喜歡把保守觀點傳播與現實政治訴求緊密結合,高調宣傳這些保守價值觀,并加以系統化甚至極端化。這就容易誘發把觀點之爭轉向生存之爭的暴力事件。
央視截圖。
查理-柯克公開演講的主要觀點是:“覺醒主義+伊斯蘭主義正在合力摧毀美國生活方式”,“敵人就是覺醒主義或馬克思主義,與伊斯蘭主義結合起來,衝擊我們稱之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傳統”。柯克進一步解釋道,“美國生活方式很簡單:結婚、生子、買房、孩子能安全騎車玩耍、送進好學校、住在犯罪率低社區”。
看似平常甚至家常的平淡言論,但查理-柯克又是那麼不平常。美國有媒體稱他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top 100人之列。早在他18歲時就創立一個保守派民間政治組織,目前這一組織覆蓋了全美3000多個學校。他隨便一篇社交媒體的博文,會引來以億計數的閱讀量。有評論總結他的兩個能量:既能在保守派老人那里籌集到天量資本資助他的活動,又能以較高的操作技巧,在年輕人那里吸引到巨大關注流量,再反哺老人資本。在信息為王的當今,他創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意識形態工廠”。粉絲對他的崇拜到“一生只能見到一次的烈士”,是“美國未來總統的天選之人”。
與馬斯克利用個人的影響力和捐出巨資高調為特朗普助選不同,查理-柯克以廣泛的“基層堡壘”嚴密組織,悄悄為特朗普的當選貢獻了超過10%的選票。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下令全國降半旗為他致哀的高規格來由。
在查理-柯克被謀殺前兩天,北卡發生黑人在地鐵上無端用刀捅死前排座位上的一位年輕貌美的烏克蘭戰爭逃亡者。躲開了俄羅斯的戰爭炮彈,卻死在法制健全的和平美國。受害者的這些悲情因素,激起美國國內的廣泛同情。特朗普為此要求法院給以罪犯以極刑判決。同時保守派勢力藉此攻擊是左派思想治理下的美國悲劇。這兩個不相關的謀殺案,譴責指向是相同的,那就是左派思想指導下的民主黨。
隨著即將到來的美國中期選舉日益逼近,兩黨都會利用社會事件作不同的價值解讀,以期在中期選舉中擊敗對手。
美國今日分裂并由此帶來的很多亂象,除了現實因素,也有著深刻的歷史由來。美國19世紀之前在國際上一直奉行孤立主義。二戰中以解放者姿態,反對殖民主義、推動民族國家獨立,贏得“民主燈塔”美名。帶著這樣的道德光環和與蘇聯冷戰中贏得最終勝利,慢慢也脫變成霸權主義和充當世界警察角色。聯邦政府的工作重點和注意力投放在國際事務中。“政治正確”左派思潮下,這隻照亮世界前進道路的燈塔下,種族、槍支、宗教信仰、移民和偷渡等內政問題被忽略而形成了“燈塔下的燈下黑”。曾出現了民主黨人治下的聯邦政府寬容非法移民,而厭惡非法移民的由共和黨控制的如德州,對湧進來的非法移民,轉送到民主黨人治下的如加州等地。至於其他各類犯罪在寬容和接納“多元文化”的幌子下,日益增多,以致許多城市的特定區域成為犯罪者們的天堂。
這些本來屬於州和以下各級地方政府治理的普通社會治安問題,因黨派分裂,既是攻擊對手的證據,又是達不成共識而延誤治理機會形成治安痼疾。
就這些“燈下黑”,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該翻新其中內涵,不是在國際上為爭得一國之利的優先,而是把國內治理作為優先。特朗普近來以聯邦政府強行干預華盛頓特區的地方事務管理,派兵進入加州部分地區,軍隊開進芝加哥街頭,都是這一政策轉向的苗頭。
以一國之利而爭天下,必遭眾反;以一黨甚至一人之利而治國家,必失公正。“燈塔“下的“燈下黑,面積不斷在擴大,美國如何走出上層政治分裂和底層暴力的雙重風暴區,卻非易事。
(作者錢言:資深時事評論員、香港亞旅衛視常務副總編。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