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印度在貿易問題上面臨嚴峻形勢。由於美國企圖向印度征收50%的關稅,有媒體報道印度正在尋求“對衝戰略”,企圖構建繞開美國的貿易體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兼所謂的“最大民主國家”與霸權國家之間發生烈度如此高的貿易爭端,將會帶來三個令讀者朋友感興趣的問題:一、該舉措將會對目前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什麼影響?二、美印最終能否達成妥協?三、以往印度被西方作為中國製造業的替代方案,這一作用會有何種變化?
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如果印度采取這樣的措施,將會對美印關係產生重大衝擊。美國對印度輸美產品加征50%關稅於8月27日正式生效。彭博社稱,這是美國對所有亞洲國家征收的最高關稅,目的是懲罰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此舉顛覆了美國數十年來與印度建立更緊密關係的努力。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高額關稅加劇了美國和印度關係緊張。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近日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近幾周曾至少4次嘗試與印度總理莫迪通電話,都被莫迪拒絕。考慮到特朗普睚眦必報的個性,其後美國必然采取報復措施。加上美巴經貿關係轉暖,英國《衛報》報道說,美國與巴基斯坦近來在加密貨幣、礦業和石油等領域達成協議,特朗普還邀請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到訪白宮,這一系列動作讓美印關係更加複雜。而莫迪此舉更像是一種報復行動。雙方相互升級的報復行動將會在地緣政治領域產生影響深遠的後果。第一個後果就是雙方圍繞印度洋主導權產生的矛盾會激化。印度洋是當今世界海權體系的中心,這片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戰略海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最為強大的國家,而美國是當今世界的海洋霸權國家,雙方在印度洋的競爭在之前被對華政策所掩蓋,在此之後,有可能彼此都不再“裝”,美印海權矛盾有可能因此浮出水面。
第二個後果就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打造的“印太戰略”面臨崩盤的可能性。作為一個以中國為針對目標,綜合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手段,并以軍事為核心的地緣政治戰略,印太戰略的遏制色彩非常濃。而美日澳印四邊安全合作機制凸顯了印度與美國關係的重要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印度在2017年挑起的洞朗對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呼應“印太戰略”,證明自身價值。而現如今,美印經貿關係走到這一步,直接動搖了該戰略的根基。
央視新聞資料圖
在這種情況下,美印達成妥協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這是由印度經濟的脆弱性決定的。這種脆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外資撤退狂潮顯現。OECD數據顯示,印度吸引的外資從2020年的643.6億美元峰值持續滑坡,2024年縮水至276.1億美元,四年間被抽干43%的血脈。外資撤離的洪流在2025年達到高潮——外國投資者當年撤資490億美元,印度企業更將290億美元投向海外,雙向抽水下,淨FDI幾乎歸零。其次是基礎設施拉胯。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導致印度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諸多短板,突出表現為電力短缺、物流效能低下以及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最後是產業鏈殘缺不全且技術落後,突出表現為從原材料到高端技術全面受制於人、高端製造能力薄弱、產業生態無法自成體系。以這樣一手爛牌,直接和當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叫板,其結果不問可知。考慮到特朗普欺睚眦必報、欺軟怕硬,得理不饒人的個性以及善於算計的商人風格,印度在此時其實已經沒有和美國進行討價還價的籌碼,最後只能接受美國的條件,達成妥協——當然,這對莫迪來說,有可能是一個漫長、痛苦且充滿屈辱的過程,他還需要學會適應。
近期美印經貿矛盾其實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以往印度被西方作為中國製造業的替代方案已經被美國所拋棄。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印巴衝突。在印巴衝突中,印軍遭到了恥辱性的慘敗——在印度發動進攻的前提下,其空軍被擊落“陣風”、蘇-30MKI以及米格-29UGP等型號的戰鬥機共計5架,巴基斯坦空軍無一損失,還創造了空對空導彈遠程擊殺的世界紀錄。這是在以往的印巴衝突中從未有過的慘敗,也算是開了南亞軍事史之先河。此外巴基斯坦軍隊還對印度的電力系統進行了網絡攻擊,導致後者大面積停電。該衝突讓西方認識到,拉胯的印度軍隊實在無法擔任起遏制中國的重任,且這個“外資墳場”連自己的電力安全都無法保障,外資因此紛紛逃離——截至2025年8月,印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外資撤資潮,2025財年淨外國直接投資(FDI)暴跌96.5%至3.53億美元,5月單月淨流入僅3500萬美元,同比暴跌98%。讓印度感到雪上加霜的是,中國雅江工程開建,該工程配套的特高壓輸電線路規劃了兩個重要出口節點,分別指向尼泊爾和孟加拉國。孟加拉是人口過億的大國,勞動力價格低廉,完全可以替代印度現在的地位,且其政府對於外資的態度要文明友好得多。
有鑒於此,印度當前面臨不利局面,其對衝美國的貿易政策也只是虛張聲勢的宣傳而已,莫迪正在為自己以往的戰略誤判付出代價。而這個代價需要全體印度民眾來買單。與此同時,印度距離自己的大國夢想是越來越遙遠了。
(本文作者為軍事專家、國際政治學者,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