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6日電 廣深港高鐵開通7年累計運送跨境旅客超1億人次,日均開行列車從數十列增至200餘列,客流增長2.5倍。通過“夕發朝至”動臥延伸和“公交化”靈活改簽,今年跨境客流量已突破2000萬,較去年提前39天,成為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核心動脈。高鐵不僅重塑了灣區時空格局,更成為經濟、文化融合的催化劑。
灣區“同城效應”升級 客流增長與運營效能倍增
廣深港高鐵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交通動脈,自2018年全線開通以來,已成為推動區域融合發展的“黃金紐帶”。據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9月25日最新數據,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滿7年,跨境旅客超1億人次。今年累計運送跨境客流已達2287.2萬人次,同比增長16.3%。
2018年9月23日,隨著首列跨境列車駛離深圳北站,廣深港高鐵全線貫通,香港正式加入高鐵“朋友圈”,14分鍾即可到達內地第一站福田站,最快18分鍾可到達深圳鐵路樞紐深圳北站。此後,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高鐵跨境出行。
這組數據是緣於技術優化與服務升級帶來的巨大變化。在運力調配上,通過加開列車、重聯動車組及“夕發朝至”動臥(如香港至北京、上海線路),緩解高峰壓力,在票務創新上,深圳北站“靈活行”改簽服務,上半年服務5.1萬人次,同比增長13%;在通關便利,西九龍站“一地兩檢”流程僅需10分鐘,跨境通勤時間壓縮至50分鐘內。
高鐵的速度優勢、“一地兩檢”帶來的高效通關體驗,以及與全國高鐵網絡無縫銜接的通達能力,不僅重塑了區域交通格局,更深刻改變著大灣區居民的出行方式與生活選擇。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催生“雙城生活”新常態
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關鍵組成部分,廣深港高鐵徹底重塑了粵港澳三地的時空格局。香港西九龍站至深圳北站最快僅需18分鐘的通勤速度,讓“同城效應”從願景變為現實。今年暑運期間,這條黃金線路交出亮眼答卷——跨境客流達612.4萬人次,同比增長16.7%。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跨境旅客出行需求,廣深港高鐵日均開行的跨境列車數量從幾十列增至200餘列。“夕發朝至”動臥列車延長至香港西九龍站始發終到。同時,跨境高鐵已實現“公交化”運行,跨境旅客出行更加靈活,最多可在一天內3次變更車次。截至9月25日最新數據,今年累計運送跨境客流已達2287.2萬人次,同比增長16.3%。
數據背後,雙向流動特征尤為顯著:香港發往深圳地區的旅客占其內地總客流的48.7%,深圳地區發往香港的旅客占內地赴港總客流的49%。其中,“雙城通勤族”占比達三成,跨境旅遊、商務往來、家庭探親三大需求構成客流主力,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灣區人南下北上往來新常態。
早飲港茶晚嘆粵菜 文旅融合推動產業發展
創下歷史新高并不意外,畢竟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深化已不是新鮮話題。高鐵的便捷也帶動了灣區產業融合發展。
高鐵串聯廣州南站、深圳北站等樞紐,銜接京廣、贛深等幹線,促進要素流動與產業協作,尤其在文旅融合方面有突出表現,高鐵推出的“高鐵+旅遊”產品(如迪士尼主題列車)及“旅遊+演出”模式,成為本年度暑期最大亮點。
在高人流的處理上,鐵路部門應對起來頗有章法,加開列車、重聯動車組成為常規操作。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官網披露,累計開行的跨境動車組列車已達4.19萬列。高峰日安排185列列車穿梭往來,運力調配顯得游刃有餘。新增線路值得留意,香港西九龍至西安、武漢等城市的直達列車開通,周末還增開夜間動臥連接北京與上海。這種“夕發朝至”模式顯然瞄準商務客群。
“高鐵+旅遊”的模式越來越成熟,迪士尼主題列車在夏秋之際開行,據人民網報道,累計發送旅客1.3萬人次。聯合旅行社推出的一站式產品包攬交通、住宿與景點,跨境接駁服務同步優化。更值得稱道的是對文化活動的跟進,演唱會、體育賽事都成為開發新業態的契機。“旅遊+演出”這樣的組合拳,確實提升了出行體驗。
黃金動脈的運輸效能持續釋放,客流量增長背後是大灣區經濟活力的直觀體現。據了解,規劃中的廣深第二高鐵(深圳機場東至香港洪水橋)將新增通道,目標2035年開通,深港通勤時間縮短至15分鐘。
廣深港高鐵通過高效運輸網絡與持續創新,不僅重塑了灣區時空格局,更成為經濟、文化融合的催化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