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7日電(記者 崔隽)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和元首釜山會晤後,雙方貿易“休戰”在望。根據中美雙方分別發佈的聲明,美方取消10%的“芬太尼關稅”,將24%的對等關稅暫停實施一年,暫停“50%穿透性規則”一年,暫停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及相關措施一年;中方相應暫停部分反制關稅,並停止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農產品加徵關稅,暫停於2025年10月9日公佈的相關出口管制措施一年。可見雙方在特定領域都做出了對等讓步。
與此同時,荷蘭安世半導體風波仍在持續。此前,荷蘭利用美國“50%穿透性規則”強佔中資企業安世半導體,停止向位於中國封裝測試工廠供應晶圓原材料。中方迅速采取精準反制措施,對安世半導體在中國境內的生產實施出口管制,使其“有設計、無產品”,同時升級對荷蘭的稀土出口管制。
以上兩個事件,看似孤立,實質上共同指向一個關鍵變化:應對貿易爭端,中國已告別單一、被動的反制模式,轉為運用高度法治化、精準化的出口管制,以此捍衛本國合法權益,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暢通。
安世半導體產品。(圖源:安世官網)
“出口管制已超越傳統的貿易政策工具範疇”
今年9月起,美國不斷加碼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和限制打壓,加劇貿易緊張局勢。隨後中方於10月9日出台新規,對超硬材料、稀土設備和關鍵稀土、高端鋰電池等戰略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還將13家來自美國、英國及美加聯合體的實體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管理清單,進一步強化出口管控機制。外媒報道稱,這些政策表明,出口管制手段並非美國一方所獨有,中方管控關鍵礦產流通的新規彰顯了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縱觀貿易戰這七年,中方的反制策略發生了明顯變化。貿易戰初期,中國的反制措施更多是對美國極限施壓的即時反應,見招拆招,措施主要集中於傳統的關稅領域,如對原產於美國的農產品、汽車等部分商品采取對等關稅措施。實體清單管制、反壟斷調查等多元化反制政策工具後來也逐步得到運用。
今年以來,能够明顯感受到中方反制舉措愈發趨向精準、主動和有效——利用出口管制組合拳,瞄準對方產業體系中汽車芯片、光刻機製造等錨點,進行精準的“點穴式”打擊。其中,稀土出口管制更是在高科技領域卡住了對方的要害,幫助中方在“邊打邊談”中獲得戰略主動權。
同時,中國的出口管制不再是孤立的貿易措施,而是與產業政策和科技發展愈發緊密協同。通過管制可倒逼國內產業升級,同時利用市場優勢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爭取主導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國際環境的變遷,已不能簡單將中國出口管制政策理解為單純的貿易政策。“在當前全球戰略博弈與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出口管制已超越傳統的貿易政策工具範疇,逐漸成為科技治理與戰略博弈的核心手段。中國近年來逐步完善其出口管制體系,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與管控清單,強化對關鍵物項與技術的出口管制。這些措施既反映了中國維護國家安全與技術主權的正當訴求,也體現出參與和完善全球技術治理規則體系的積極意願。”
中國出口管制政策演變
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出口管制主要依靠部門規章實施,管控重心在於“防擴散”,管制範圍涉及核、生物、化學武器等物項,以及對大型挖泥船、無人機等重大突破技術。
近年來,隨著國際局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國際安全體系和秩序持續受到衝擊,對關鍵核心技術、稀有原材料及核心生產節點的掌控,在有效應對國際和地區安全風險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出口管制由此從臨時性反制手段上升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戰略性制度安排。
2020年,中國頒佈《出口管制法》,統一確立出口管制政策、管制清單、臨時管制、管控名單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規則,標誌著中國出口管制進入了更加法治化、規範化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高新產業的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可供管制和需要管制的高技術物項也越來越多。管制的內涵也從傳統的軍事安全,擴展到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產業安全乃至海洋權益維護等更廣泛的維度。這推動中國出口管制戰略目標由一元轉向多元,出口管制體系逐步走向成熟。
這個變化趨勢在《中國禁止出口限製出口技術目錄》中體現較為明顯。威脅人類共同安全的生物、化學和核等物項長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而影響國家技術領先優勢和戰略利益高性能計算機、無人機、戰略資源及其他軍民兩用物項等則根據時局的變遷而適時地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這既是中國從技術追趕到技術超越的必然結果,也是為維護國家安全、保護本國環境、維護競爭優勢等做出的理性選擇。
這份目錄也被稱為“爭氣目錄”,因其內容同步映射了中國科技創新進程。2025年最新目錄新增了限製出口高性能磷酸鐵鋰、磷酸錳鐵鋰等製備技術,意味著中國在動力電池領域已從“跟跑”變為“領跑”。還新增了5項鋰資源提取技術控制要點,並修改金屬鎵提取技術的控制要點,體現了對關鍵戰略礦產資源的深度掌控。
對於出口管制,中國一貫的立場是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積極推進國際出口管制朝著公正、合理、非歧視的正確方向發展。
202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曾發佈《中國的出口管制》白皮書,其中強調,中國堅決反對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主張出口管制不應當損害其他國家和平利用出口管制物項的正當權益,不應當對和平利用科技進步成果促進發展、正常國際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順暢運轉設置障礙。並呼籲各國既應對出口管制有關風險和威脅實施有效管控,營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也要積極推動科技發展的普惠共享,不斷增進全人類福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