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解局】元首會晤後,中美經貿關係在進博會上“重啟”?

日期: 2025-11-08

香港新聞網11月7日電(記者 王少喆)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有媒體注意到,此次進博會上有十幾家美國農產品生產商進駐特設展館,一些美國跨國公司時隔多年重回該展會,並有美國州政府的官員出席進博會。在不久前“習特會”中美經貿衝突緩和後,進博會上的這一動向是否意味著中美有重啟經貿合作的跡象?這股“暖意”能否持續下去?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就此採訪了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王思語,全文如下:

1、習特會後,進博會上美國企業存在感增加,中美是否有重啟經貿合作的跡象?

答:中美元首釜山會晤為經貿合作注入新的動力,極大提振美國企業參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積極性。10月30日,兩國元首於韓國釜山舉行會晤,就經貿關係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并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包括取消和暫停部分關稅措施、推動芬太尼禁毒合作以及擴大農產品貿易等。此次會晤成果為中美經貿關係的改善築牢基礎,也為美國企業參與中國市場創造更多機遇。在11月5日至10日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美國企業參展規模可觀,逾200家企業參展,涉及農業、汽車、科技、製藥和醫療保健等多個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福特、特斯拉、默沙東、強生等。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與美國農業部代理副部長幫辦賈森·哈夫梅斯特出席該活動,并為美國食品與農業館揭幕。哈夫梅斯特著重強調貿易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這體現出美國企業對中美經貿合作持積極態度。

儘管如此,法國《世界報》指出,此次會晤僅是階段性成果,中美戰略問題仍未根本解決。法國《世界報》稱,此次會晤只是一項休戰協議,一次暫停,它凍結了衝突,阻止了雙方都不願承受的局勢升級。從根本上講,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戰略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雙方只是基於外部環境與本國經濟等因素暫時達到的戰略性平衡。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主席表示:“雙方團隊必須盡快完善和落實後續工作,維護和落實共識,拿出切實成果,讓中國經濟、美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安心。”這表明,儘管雙方在經貿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未來仍需持續努力,拓展更多經貿合作空間以確保中美經貿關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2、這股暖意能否持續下去,取決於哪些因素?

答:自從習特會後,全球各方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前景充滿了更多的期望。尤其是在上海的進博會上,美國企業的存在感明顯增強,這一變化成為中美經貿合作是否重啟的一個象征。然而,這種短期內的“暖意”是否能够持續,仍然面臨著複雜的多重因素。

首先,美國內政的動態演變正對中美經貿關係產生關鍵影響。近一個月的雙邊互動既呈現階段性回暖態勢,也凸顯政策不確定性的潛在風險。據公開表述,10月30日釜山中美元首會晤後,美方釋放出調整對華關稅設置的意向。同日下午,中國商務部通報稱,雙方就近期經貿磋商達成共識,包括美方擬取消對部分中國商品加征的10%所謂“芬太尼關稅”,并擬暫停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措施一年;中方將相應暫停部分反制舉措一年。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技術性緩和”能否轉化為制度化、可持續的政策框架,取決於美國國內黨派博弈與選舉周期對外部經濟議題的牽引強度,以及行政與立法分支在對華議題上的一致性和可預期性。換言之,在政治激勵與產業利益交錯作用下,短期善意難以自動外推為長期穩定,結構性不確定性仍將繼續塑造經貿關係的風險邊界。

其次,中國的產業發展與科技進步將是中美關係能否持續的關鍵因素。中國近年來在高科技領域的快速進步,尤其是5G、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產業,吸引了美國企業的投資和合作意向。然而,儘管中國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突破,卻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半導體和高端軟件技術領域。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仍高度依賴美國的核心技術,儘管在努力突破,但依舊無法完全擺脫外部依賴。因此,中美能否在這些關鍵領域保持合作,將直接決定未來兩國經貿關係是否能够持續和深化。

另外,全球經濟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中美合作的持久性產生深遠影響。2025年全球經濟的復甦情況、國際油價波動以及歐洲和亞太地區國家的經濟走勢,都會對中美貿易格局產生間接影響。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尤其是高端製造和消費品領域的出口,能否保持增長,將決定兩國能否繼續保持合作。此外,全球供應鏈的調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若中美雙方能够在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找到新的合作點,這種“暖意”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

最後,企業的態度也不可忽視。蘋果、波音等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已成為兩國經貿關係的風向標。以蘋果為例,儘管面臨中美貿易摩擦,它依然選擇將更多的生產線留在中國,且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出色。這表明,美國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對中美合作依然持積極態度。然而,這種態度的變化,往往受美國國內經濟形勢和政府政策的影響。如果美國企業感受到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選擇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影響兩國合作的穩定性。

3、特朗普目前陷於和民主黨的鬥爭,是否更傾向於對華和解?

答:首先,兩黨激烈鬥爭已嚴重衝擊美國經濟,直接促使特朗普政府尋求對華經貿緩和以穩定市場。因國會僵局導致聯邦政府部分停擺,航空系統1.3萬名管制員與5萬名安檢人員被迫無薪工作,引發航班大面積延誤。資本市場隨之劇烈震蕩,11月4日納斯達克指數暴跌2.04%,特斯拉、英偉達等巨頭單日市值共蒸發約3.2萬億元人民幣。在這一背景下,緩解對華貿易緊張關係成為白宮應對國內經濟壓力的現實選擇。

其次,最高法院對關稅合法性的司法審查,正迫使特朗普在貿易政策上展現出戰術性靈活。2025年11月5日,法院就特朗普任內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實施的全球關稅召開聽證會。法律界依據“總統貿易授權案”等先例普遍預測,該關稅被裁定越權的可能性較高。為在終審裁決前保全其核心政策遺產,特朗普團隊急需通過營造對華經貿“取得實質性進展”的輿論,爭取法官在政治層面的認同。

第三,特朗普外交戰略核心“反向尼克松計劃”在烏克蘭遭遇重挫,使其難以維持對華全面施壓。該戰略原計劃通過迅速結束烏克蘭戰爭以瓦解中俄協作,但據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評估,其調停已基本失敗。特朗普既未能推動俄烏達成領土妥協,也未能獲得歐洲盟友支持,近期更表態“有時必須讓他們打到底”,標誌著其戰略路徑破產,不得不收縮戰線。

結論,儘管戰略上仍視中國為長期對手,但在國內政治癱瘓、經濟下滑與外交受挫的三重壓力下,特朗普政府正顯示出從空想對抗向現實緩和的顯著轉變。對華政策的戰術性調整,已成為其應對內外困局的必然選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