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7日電 隨著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36天,這一僵局已刷新美國歷史上最長政府停擺紀錄。這場政治僵局不僅導致4200萬美國人面臨食品補貼中斷的風險,更暴露了美元信用體系的深層次危機。
圖為美國國會大廈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歷史資料顯示,美國政府已停擺二十多次,且爭議焦點始終圍繞醫療保險、社會福利支出和移民三大問題。從克林頓執政時期因醫保改革導致的21天停擺,到奧巴馬醫改引發的16天關門,再到特朗普任內創下的35天紀錄,無一例外。本次停擺,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明確指出,兩黨爭議核心在於醫保和福利支出。隨著“大而美”法案生效,民主黨人支持的醫療、福利補助等支出被大幅削減。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美國政府停擺現象背後隱藏著的美元信用危機。截至目前,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接近40萬億美元,佔GDP比重高達126.79%,遠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定的90%警戒線。居高不下的利息支出和“越滾越大”的債務規模,已導致美國在三大主要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中的主權信用評級全部失去3A級。
然而,在美國當前政治生態下,削減福利支出是任何政黨都不敢觸碰的紅線,財政赤字問題愈演愈烈。兩黨圍繞支出問題的博弈導致的政府停擺,最終會通過降低經濟活躍度和引發社會失序,反噬經濟增長,形成“債務危機—政府停擺—經濟受損”的惡性循環。
美國政府停擺時間追平歷史紀錄的當天,美國三大期指齊跌予以回應,而黃金價格則持續走高。這一市場反應表明,對於進入重新尋錨的全球資產來說,美元和美債的投資屬性下降已是不爭事實。
南達科他州參議員約翰·圖恩坦言:“政府停擺是愚蠢的,因為沒有人是贏家。”然而,這種政治短視正在成為美元美債危機的導火線。美國政府在迎合選民和維持美元體系穩定之間,明顯傾向於前者,這種優先選擇正在侵蝕全球對美元的信心。
此次停擺僵局,美國經濟體制的內在缺陷已經公開化和透明化。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社會正通過停擺觀察美元信用體系穩定性,美元體系的信任危機或許只是剛剛開始。
隨著各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美元獨大的國際貨幣體系正面臨根本性重構。美國政府停擺創紀錄的背後,是美元信用危機的不斷放大,這一趨勢必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綜合中國經濟網,21經濟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