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從五輪經貿會談到“習特會” 中美會談地為何一路向東

日期: 2025-10-31

香港中通社10月30日電(記者 黎金良自今年5月以來,中美經貿磋商已歷經五輪密集談判,地點從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馬德里再東向至吉隆坡;而就在10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韓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備受矚目的“習特會”。從地理軌跡來看,這一系列高層互動的地點選擇,不僅是外交禮儀的安排,更隱含著雙方戰略重心的微妙轉移與權力格局的再平衡。

香港中通社圖片

歐洲:初期談判的“第三方緩衝”

前四輪中美經貿談判均選址歐洲,絕非偶然。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與馬德里,皆為傳統中立或具國際協調角色的城市。這種安排體現了雙方在關係高度緊張、互信尚未重建之際,對“第三方空間”的依賴——既避免在對方主場談判可能產生的心理劣勢,也藉由歐洲的“第三方緩衝”,為談判創造相對客觀的氛圍。

值得注意的是,從地理距離而言,無論是華盛頓還是北京飛往歐洲主要城市,航程大致相當。這意味著雙方在“空間成本”上達成某種形式的對等,反映出初期談判仍處於“勢均力敵、互不相讓”的階段。

吉隆坡轉折:中國主導亞太節奏

第五輪談判移師馬來西亞吉隆坡,標誌著談判地理坐標的重大轉向。這是中美經貿磋商首次在亞洲舉行,且選擇東南亞國家,具有多重戰略意涵。

首先,東南亞長期以來是中美競合的關鍵場域。選擇吉隆坡,既是對東盟“中心性”的尊重,也顯示中國試圖將經貿議題納入其倡導的區域架構之中。其次,對中國而言,吉隆坡近在咫尺,而華盛頓則需長途飛行,地理優勢明顯向中方傾斜。此舉被視為中國在談判節奏與議程設定上逐步掌握主動權的信號。

更關鍵的是,吉隆坡談判與隨後的APEC峰會形成“議程銜接”。中方巧妙地將雙邊經貿議題嵌入多邊框架,藉APEC平台釋放合作意願,同時展現其作為亞太秩序穩定者的角色。

“習特會”落腳韓國:地緣靠近中國的戰略深意

如今,“習特會”選在韓國釜山舉行,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地理轉向的趨勢。從地緣位置來看,釜山距離中國山東半島的飛行時間不到2小時;相較之下,從華盛頓到釜山則需跨越太平洋,飛行時長十多個小時。

這種“靠近中國”的地點選擇,至少傳遞三重信息:

一、中國主場優勢的延伸:雖然名義上為韓國主辦APEC,但中韓地理鄰近,使得中國在會場周邊的後勤、情報與輿論佈局更具優勢。美方在此環境下,難以完全掌控談判節奏。

二、亞太核心地位的再確認:選擇東北亞而非歐洲或北美舉行元首會晤,凸顯中美競爭與合作的主戰場已明確轉向亞太。中國藉此強調“亞太事務應由亞太國家主導”,間接回應美國“印太戰略”中的排他性邏輯。

三、對美戰略耐心的考驗:長途跋涉赴會,對美方而言不僅是體力考驗,更是政治意願的展現。若美方願意接受“靠近中國”的地點安排,或反映其對穩定雙邊關係的迫切需求。眾所周知,美國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解決稀土和購買大豆等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