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上海10月30日電(特約記者 莊滬生)第八屆進博會將於11月初在上海開幕,在參展規模、新品數量和國際參與度上又創歷史新高。
資料圖:10月23日,在第八屆進博會首批展品進館儀式現場,裝載展品的卡車停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北廣場。圖片來源:新華社
古語雲“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但八載進博,依然“很香”,不僅“越辦越好”,且“越辦越新”,磁力不減反增。
何故?首先是其以開放創新不斷注入新特色、增加新功能、引發新期待。諸參展外企從對進博會“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的最初認知,到如今紛言“進博會是一個多功能國際樞紐”的理解轉變,恰可說明一二。
八年來,進博會根據全球產業新趨勢拓展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創新孵化、新材料等展區,功能擴展到政策解讀、貿易對接、研究發布等多個類別,內容不斷涵納銀發經濟、冰雪經濟、國際汽車文化等全球關心話題,服務亦是不斷進行便利化升級。
這不僅是一種與時俱進,更是將中國大市場的豐富樣貌與國際產業趨勢、外企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不斷進行細分引導,為外企樹起探尋中國“新”市場的“路標”。歷經多屆,為數不少的外企也深諳此道之妙,愈加積極地參與進博平台建設,出謀劃策,對接資源,共促其“新”。高參與度帶來高獲得感,進博會“國際公共產品”的屬性愈現其輝。
更重要的是,在近年風雲變幻的全球經濟形勢下,進博會及其背後的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稀缺的“確定性”。
進博會意味著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政策是確定的。八年來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大量政策出台將參展進博會的全球商品、前沿產品、創新服務等引入中國市場。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改革尤為突出,進博會“綠色通道”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等,讓數百款創新藥和新適應證頭年“上展”,次年“落地”,成為外企口中津津樂道的“進博寶寶”。進博會及其持續的溢出效應讓外企確定,“開放”不是口號,中國的政策也不會朝令夕改。
中國巨大的市場是確定的。海量進博展品高效轉化為商品無疑是令外企最為看重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對很多外企來說,14億人口的大市場擺在面前,不亞於站在喜馬拉雅山腳,往哪爬,如何爬,有何風險都是未知數。進博會恰在此時“引路”,國家及全國各地政府部門、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共聚於此,供需明了,路徑漸清,大市場多元的未盡之需切實可觸,“引力”迸發。
也正因此,進博會日益成為外企“首發首秀”的首選之地。敢於將最前沿、最高端、關涉企業發展的產品於此“首發”,這番“確定性”對企業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中國強大的產業鏈是確定的。更多外企八年來完成了從進博參展商到在華投資商的身份轉變,將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等悉數布局國內,借力中國完善的產業體系打造出富有韌性的在華“全產業鏈”,投資中國就是為其未來“確定性”加碼。
中國安定的發展環境是確定的。連續多年,中國在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上苦下功夫,從大幅放寬外資市場准入、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提升投資運營便利化水平等方面不斷為外企安心發展創造條件。上海已連續36年舉辦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邀請外企高管共商發展。所謂“日久見人心”,多番努力與誠意自然讓身在其中之人感受深刻,信心倍增。
當下全球經濟波動,合作壁壘高企,也使得渴望長期回報的企業更加珍視中國的“確定性”。而進博會亦如一個縮影,多年來向世界“演示”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框架下,各利益主體是如何共同孕育出“雙贏”“多贏”之果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