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30日電(記者 葉永成)10月30日,全球目光聚焦韓國慶州,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拉開帷幕。這是韓國時隔20年再度擔任APEC東道主,也是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亞太地區一次關乎未來合作走向的關鍵聚會。其中,雙邊外交“重頭戲”——中美元首在釜山會晤——被韓媒稱為“超級首腦外交周”。
韓國慶州街頭隨處可見的2025APEC會議標識(香港中通社圖片)
中美元首會晤:全球關注的“穩定器”
在眾多雙邊互動中,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釜山的會晤無疑最受矚目。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兩國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交流,也是中美關係在經貿摩擦持續升級背景下的一次關鍵“校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指出,此次會晤具有“穩定器”與“推進器”雙重功能。一方面,中美經貿團隊近期在吉隆坡磋商中已達成基本共識,元首會晤有望為前五輪談判成果“拍板定調”;另一方面,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能否就規則制定達成互惠框架,將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穩定預期。
楊希雨認為,中美關係是中國與西方世界關係的“主要矛盾”,若能穩住,將帶動整個西方對華關係的緩和。
中韓、韓日互動:區域關係進入新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標誌著中韓關係從“穩下來”邁向“好起來”的關鍵一步。雙方有望在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供應鏈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深化共識。
另一方面,韓日關係同樣處於微妙節點。韓國總統李在明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首次會晤備受關注。儘管高市近期以“愛吃韓式海苔、愛看韓劇”等親民話語示好,但歷史問題與結構性矛盾仍制約兩國關係實質性改善。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雙方或維持“有限穩定”,突破空間有限。
議題“與時俱進”:AI與人口結構成新焦點
本屆APEC峰會以“共建可持續的未來:連接、創新、繁榮”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轉型與人口結構變化兩大核心議題。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指出,當前亞太區域合作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可能超過以往金融危機和疫情帶來的衝擊”。
儘管挑戰嚴峻,APEC的議程設置仍展現出高度的現實敏感性。韓國作為東道主,首次將人工智能治理納入領導人議程,並聚焦少子老齡化等結構性問題,既呼應了2040年布特拉加亞願景(建成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中“創新數字化”與“可持續增長”的支柱,也體現了東道主自身的戰略關切。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鍾飛騰認為,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APEC亟需探索新增長動能。AI不僅是技術議題,更是重塑全球產業鏈、規則制定權的關鍵領域。韓國推動AI合作,既出於其製造業升級需求,也意在強化其在亞太數字治理中的話語權。
《慶州宣言》能否出爐?多邊主義遭遇考驗
李在明在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呼籲:“越是危機時刻,APEC作為紐帶平台的作用越會凸顯。”他積極推動發表《慶州宣言》,旨在重申多邊主義、穩定國際貿易體系。然而,由於美國反對宣言中包含“自由貿易”等措辭,聯合文件恐難產,或將改由東道主發布主席聲明。
劉晨陽坦言,美國當前貿易政策與APEC開放合作理念存在根本衝突,特朗普缺席正式會議,正是其對多邊機制“重視程度打折扣”的體現。
近年來,中國通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等舉措,持續為區域合作注入新動力。劉晨陽指出,中國始終是APEC機制的“積極推動者與協調者”,其角色正從規則接受者向規則塑造者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