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生活

屠海鳴:基層治理“源頭水” 邊推投票邊解憂

日期: 2025-11-16

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7日投票。選出高水平的議員,不僅事關民主質量的高低,更關乎民生福祉和經濟發展的長遠大計。因而,動員選民積極參與投票,顯得尤為重要。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完善特區選舉制度之後,立法會的覆蓋面更全面、更均衡,聲音及意見更多元,既反映地區及界別利益,亦反映香港整體利益。李家超強調,立法會選舉是香港邁向由治及興進程中的大事,是香港加快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大事,是關乎你我、關乎每一位香港人的大事。李家超發出市民積極投票的呼籲後,近日,政府部門紛紛行動,成立專班統籌,率領部門集會,特別是採取各種方式向服務對象講解選舉知識,深入進行宣傳動員。

筆者留意到,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做法更勝一籌,局長麥美娟帶領團隊整天奔波在基層一線,把為民解憂與選舉動員結合起來,不僅讓地區治理“三駕馬車”(區議會、區“三會”、關愛隊)成為主力軍,還善於整合資源,動員社會機構各盡所能,共同為選舉工作出力。

基層治理“源頭水”,邊推投票邊解憂。真抓實幹、務實重行,麥美娟帶領民青團隊創造的工作方法,可圈可點,令人欽佩!

彰顯“民青力量” 整合更多資源

麥美娟長期打拼在香港社會基層治理和組織的一線,在她看來,民青局是基層治理的主推手,是聯繫市民最緊密的政府部門,因而,承擔的選舉宣傳動員責任更重大,必須竭盡所能,不遺餘力。

無論星火燎原的措施,還是覆海移山的行動,綜觀民青局的“選舉宣傳動員工作法”,既彰顯“民青力量”,又善於整合資源,體現了以下“三力”的特點:

其一,用力。民青局安排18區民政事務處舉辦街站,由地區“三會”成員在各區人流較多的地點派發選舉相關的宣傳品,局長麥美娟帶領民青團隊到場支持,為義工打氣;麥美娟還致函轄下的相關機構、咨詢及法定組織的人士等,包括“三會”成員、關愛隊成員、地區青年委員會成員、三個港九新界主要基層社團、鄉議局、鄉事委員會、同鄉社團等,呼籲他們踴躍投票並為員工投票作出便利措施。民青局還自行印制超過18萬張宣傳單張,用於宣傳選舉。

其二,借力。民青局舉辦了一系列座談會,包括由局長麥美娟主持的物業管理座談會,以及與婦女界別、青年界別、同鄉社團及基層社團、六大慈善團體的座談會,呼籲這些界別的成員踴躍投票,並為當日投票的員工提供便利。

其三,聚力。民青局發動香港主要青年組織/團體出資及安排年青人擺設街站,宣傳及推動全港市民(特別是年青人)投票。18區民政事務處會為青年組織/團體在各區提供便利,民青局亦動員“連青人網絡”成員以及“地區青年小區建設委員會”和“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的青年委員參與街站宣傳工作,麥美娟及民青團隊也到場支持。

透過服務場景 送達選舉信息

民青局利用聯繫社區的優勢,在各類服務場景中自然融入選舉動員的信息。

其一 ,民生咨詢與街站講解結合。在全港18區設立的街站,不僅派發選舉傳單,還同步提供政策解讀、福利申請指導等服務。工作人員在解答市民關於住房、教育等問題時,順勢說明立法會選舉與民生政策的關聯性。

其二,關愛隊服務與選舉宣傳聯動。地區關愛隊在探訪長者、協助弱勢群體時,既提供生活支援,也耐心解釋選舉安排,並為有需要選民提供陪同投票、交通協助等便利措施。

其三,青年活動與選舉教育融合。針對青年群體特點,將公民教育與服務青年發展相結合。比如,職業規劃活動中融入選舉知識,增設立法會功能與青年發展的內容,闡明參與投票對青年政策制定的影響。

其四,文體活動與鼓勵投票交融。在各區舉辦的體育嘉年華、文化工作坊中設置宣傳海報和各種背景,引導青年理解選舉與自身發展的關係,鼓勵積極投下未來的一票。

其五,提供服務與輸送信息同步。依託民間社團既有的服務渠道,實現選舉信息精准送達。比如,通過保良局、東華三院等機構的日常社會服務向服務對象傳遞選舉信息。又比如,在屋邨清潔、節日慰問等常規社區服務中,工作人員身著印有選舉口號的服飾,成為“移動的風景”。

聚焦民生實事 提升參與意願

三年多來,麥美娟帶領團隊深入基層,對市民的心態了如指掌。她意識到,有的市民之所以對立法會選舉不關心,心態大致如此:“我又不是政治人物,選舉與我關係不大”。認准了這一點,民青局聚焦“選舉與我相關”的主題,調整宣傳策略。

其一,突出問題導向。從物價,就業、住房等具體民生議題入手,闡釋選舉的意義,令市民直觀理解投票與自身利益的關聯。

其二,把宣傳素材具象化。比如,在公共屋邨張貼“投票決定你的居住環境”等主題海報,將抽象選舉權具象化為日常生活選擇。

其三,把選舉服務融入常態化的關懷幫扶體系。比如,讓市民知曉一站式信息服務平台,把選舉資訊與常用民生服務信息放在同一平台,市民在查詢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時,可同步獲取投票站位置、候選人政綱等關鍵信息。同時,為長者、殘疾人士等特定群體提供上門宣講、預約投票協助等定制服務。

宣傳動員融於民生服務,實現了兩大轉變,提升了市民參與投票的意願。一是,由“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互動”。市民在獲得實際服務的過程中自然接受選舉信息,抵觸情緒顯著降低。 二是,由“政治議題”變為“民生話題”。市民真實感覺到“選賢舉能”不是空洞的口號,參與投票,就是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投票。

打造健康生態,重塑選舉文化

觀察分析民青局的“選舉宣傳動員工作法”,不僅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有效性,而且引導市民理性參與投票,重塑選舉文化。

其一,築牢“愛國者治港”根基。在宣傳動員過程中,鼓勵市民為愛國愛港立場堅定、真心為市民做實事、且有實幹能力的候選人投票,這令市民意識到,“愛國者治港”這一原則不可動搖,在這方面有劣跡或瑕疵的人,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如此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愛國者治港”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

其二,提升經濟民生的聚焦度。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屬於中國的地方選舉,基本法訂明瞭“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區向中央負總責”的政治制度,因而,選舉在政治上沒有多少可以討論的空間,過往香港的“泛政治化”偏離了基本法確定的正確軌道,現在,民青局在宣傳過程中,頻繁地將投票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議題直接關聯,可以引導市民認識到立法會選舉,就是要選出發展經濟的“推手”、改善民生的“巧手”,引導人們聚焦經濟民生選能人。

其三,從政治對立到理性競爭。民青局引導市民看候選人的政綱是否切實可行、實幹能力是否出類拔萃、廉潔方面是否有污點,這有助於擺脫過往選舉可能出現的抹黑、攻訐等劣質文化,推動形成比政綱、比能力、比形象的健康選舉生態。

立法會選舉的宣傳動員工作,不僅是為了確保一場選舉的成功舉行,更是著眼於從深層次培育和重塑香港的選舉文化,使其更加理性、務實和聚焦發展,為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注入持久的動力。

不久前舉行的澳門特區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達到53.35%,較上屆提升近11個百分點,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推動選舉與民生議題相結合,候選人聚焦經濟民生比政綱、比能力、比形象,激發了選民的投票熱情。這值得香港學習借鑒。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香港的基層治理非常關注,每次來港調研考察,首先都要深入社區與市民及地區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互動,勉勵大家以民生實事贏得市民信賴。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民青局“邊推投票邊解憂”的做法,是基層治理的一個新亮點,正是“以民生實事贏得市民信賴”的務實之舉,這對於做好立法會選舉,具有普遍的示範意義。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