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仍有讀者問我:“蔡生,香港樓市咁差,估計今年樓價會跌幾多?”我回答:“今年樓價已經升了3.11%,還會繼續升。”這位讀者感到非常詫異,認為筆者在講笑,他說大多數專家及身邊朋友都預測樓價向下跌,爭議的是跌多少的問題,看得最淡的一位專家更直指在不久將來還有7成跌幅,贏得大衆一時掌聲。他們形容筆者的見解屬於另類偏見,難怪總受到淡友們批評。的確是的,筆者在今年年初,預測今年樓市先跌後穩再回升,樓價到年底可升3%-5%,當時市場一面倒唱跌,筆者的見解的確非常另類。
又如在大約半年前,本人看好樓市前景,率先在股價70元左右的時候,買進新鴻基地產(0016)股票,當時也是給人“笑甩棚牙”。大家都在說要投資新經濟,投資創科、AI人工智能甚至Web3.0等,誰還買地產股呀?市場的共識是,樓市已經沒得翻身了。那麼筆者看好是基於甚麼原因?道理其實很簡單,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樓市應該與其他國際都市比較,既然杜拜、新加坡、澳洲和紐約樓價近幾年升了幾成,香港跌三成就不合理,回升是遲早的事;至於為什麼買龍頭地產股?去了解人家公司賣了多少房子,業績表現如何就知道,要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一廂情願地“為想跌而唱跌”。
今天,住宅樓市“有幸”被筆者言中,樓價從谷底開始回升,許多淡友難免感到失望;而龍頭地產股急升了幾成,也令不少市場專家“一地眼鏡碎”。當然,筆者認同香港經濟需要多元化發展,我們應該作不同範疇的投資。雖然樓市未必能夠重返昔日輝煌時代,但也不能過份看淡,畢竟地產業是香港經濟重要一環,未來的發展起碼應該與其他國際城市看齊。今天樓市處於“U型”狀態,代表樓價在經歷下跌後,目前正處於觸底回穩的階段,預期未來將會逐步反彈。這種狀況是由多種因素推動,包括政府推出刺激措施、外來各項人才湧入、租金回報率上升、吸引投資者入市、潛在減息周期來臨以及“北水”流入樓市等。
工商物業成交頻繁 著名機構投資香港
筆者近兩個月又開始唱好工商市場,言行被形容與民意背道而馳。因為這個範疇今天仍然被同行極力唱淡,其他市民大眾自然也看淡,簡直沒有人看好。本人想與所有讀者再次見證工商市場的未來,坦白說,工商舖市場仍然到處出現銀主盤或急售的“筍盤”,成交價格還處於極低水平,比高峰期下跌幅度高達4至7成不等,難怪很多人皆認為這個市場已返魂乏術。那麼筆者又為甚麼看好這個市場?原因其實只有一個,銀主盤有一天會賣完,急賣“筍盤”最終會被掃清,一旦大幅蝕讓的平盤不復存在,市場就會開始止跌回升。工商舖市場是一個超跌的市場,當經濟復甦資金回流,樓價反彈一至兩成是正常現象。
作一個簡單的比喻,近期工商物業成交頻繁,大額成交及大幅蝕讓的個案不斷出現,媒體為吸引眼球,報導時總喜歡形容:“銀主腰斬一半、業主被迫大幅虧損5至6成、比高峰期叫價下調6至7成等”的字眼,讓人感覺市場到處蝕讓,工商市場似乎到了水深火熱之中。我們嘗試用另一個角度看事物,如果這樣報導又如何:“工商物業出現趁低吸納訊號,市場錄得不少名人投資者、國際著名投資機構入市租買個案,如阿里巴巴動用72億港元購入銅鑼灣壹號廣場13層樓面,每呎成交價高達2.6萬元,創出近年銅鑼灣寫字樓價格新高;美國著名基金公司簡街資本(Jane Street)以月租3,055萬港元,呎價137元租入中環新海濱商廈22.34萬方呎甲廈,寫字樓租金規模之巨,令市場人士嘖嘖稱奇等等”。顯然,市場有人黯然離場,有更多更具實力的買家及大機構在進場,他們用行動對香港未來投下了信心一票!
(作者為山西省港區政協常委及召集人、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常務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