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10日),特區政府刊憲公佈立法會選舉獲有效提名的161名候選人姓名;本周二(11日),由特區政府舉辦的2025立法會“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啓幕,論壇共39場,一直持續到本月30日。
從首三場地區選舉論壇來看,過往那種靠嘩眾取寵吸引眼球、靠詆毀對手抬高自己、靠出格言論煽動不滿情緒的現象沒有了,各位候選人基本上都能聚焦經濟民生議題,向選民介紹各自的政綱,以及解決問題的見解。無論候選人“功課”如何,大多數能做到不急不躁、落落大方,體現出君子之爭的氣度和風範。這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令人看到了香港民主選舉公平競爭、良性競爭的好態勢。
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公眾號本周一發表“港澳平”文章《守正傳承創新開拓良性競爭不斷鞏固發展符合香港實際高質量民主》指出:“可以說在此次選舉中,選民不僅是‘有得選’,而且是‘多樣選’,可‘優中選’。大家期待各位候選人及其團隊相互展開公平充分良性競爭,一起激發高質量民主的活力與精彩。”
良性競爭新元素,百舸爭流優中選。正如“港澳平”文章所說,公眾普遍期待今屆立法會選舉建樹煥然一新的選舉文化,彰顯高質量民主的魅力。
相得益彰展現真本事
選舉是否良性競爭?依筆者之見,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觀察:
從選舉組織工作看,須為候選人提供高水平的競爭平台。以選舉辯論環節為例,過往是由媒體舉辦,由於受節目時長、收視率等因素的影響,給予每位候選人的辯論時間有限。這次是由政府主辦,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辯論的時間更加充足,令候選人充分展現自己的理念、政綱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設置議題更“接地氣”,政府會從施政的角度設置一些實操性較強的議題,可以考察候選人的實際工作能力如何。
從候選人質素看,須具有務實作風。選議員,不是“選秀”;比政綱,不是比才藝;搞辯論,重點也不是搞氣氛。關鍵是候選人能不能展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出創新求變的思維。切忌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華而不實,嘩眾取寵。
從聚焦議題看,須兼顧全局與局部。立法會議員是所在地區、界別的代言人,同時,也是香港整體利益的維護者,因此,立法會議員不是“放大版”的區議員。議題既要有北都開發建設、打造“八大中心”等宏觀話題,也要有涉及市民“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微觀事項,在兩個方面都表現優秀者,說明具有眼觀全局、貫通上下的能力。
從辯論效果看,須有利於促進良政善治。立法會選舉是為了廣納英才、選賢與能,為香港治理注入正能量,不是為了激化矛盾、撕裂社會,給香港治理注入負能量。因此,每一場辯論,都應促使人們深入思考香港的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問題,給人以深刻啓迪,而不是短時間大轟大嗡,熱鬧過後,啥也沒有留下。
出類拔萃選出賢能者
今屆立法會選舉共有161位候選人角逐90個席位。其中,地區直選候選人總數比上屆增加45.7%,每個選區都有5名以上候選人角逐2個席位,有的選區還出現“6爭2”競爭局面;功能界別差額率達100%,選委會界別差額率達25%。從整體情況看,競爭的激烈程度高於上一屆,並非某些人所說的“沒得選”,而是“多樣選”“優中選”。
以地區直選為例,率先亮相的新界西南地區辯論現場氣氛熱烈。設置的問題有:本選區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如何改善本區特色經濟和民生?5名候選人各抒己見,各有側重。有的認為應優先解決房屋問題,有的表示需優先搞好交通配套,有的覺得要優先搞活零售業。雖然各人認知角度不同,但各有各的道理,認真聽來,給人不少思考。候選人還各自亮明身份,有的候選人是社區工作者,多年與市民打交道,對基層治理問題摸得透、想得深,令不少選民連連肯定。
今屆立法會能夠出現“多樣選”“優中選”的局面,至少說明兩點:
其一,候選人對香港良政善治非常有信心。新選制實施之前,不少參選人“政治上腦”,那些在經濟民生領域有優勢的能幹之人,反而覺得無用武之地,沒有興趣報名參選。新選制下的第七屆立法會選舉舉行時,也有不少人持觀望心態。現在,看到香港良政善治已成常態,則堅定了參選的決心。
其二,候選人對“人崗匹配度”認知更加清晰。第七屆立法會的高效運行,令人看到立法會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到了回歸以來最好,這也讓人們進一步明確了立法會在香港管治構架中的定位,對“什麼樣的議員才是合格議員?”的認識更加清晰。
以上兩個變化說明,近年來香港由治及興取得的實效,達到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目的,極大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有利於選出賢能者,為打造高質量民主奠定了基礎。
守正創新建樹選舉文化
剛剛舉行的三場地區選舉論壇,展現出良性競爭的好風氣,這是建樹選舉文化的良好開端。
香港的民主模式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目前,“港式民主”還處於探索之中,總體來說,必須符合香港實際。
香港最大的實際是什麼?是“一國兩制”。“一國”決定了香港的選舉屬於地方選舉,行政、立法、司法的關係是“三權分置”,而不是“三權鼎立”。因此,選舉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兩制”決定了香港也不能複製內地的民主模式。在這個大前提下,香港建樹選舉文化,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就是要嚴格落實“愛國治港”原則,決不允許任何在“愛國愛港”問題上有劣跡的人進入政權機關;就是要徹底消除“泛政治化”的現象,聚焦經濟民生議題進行競爭;就是要比政綱、比能力、比形象,而不是而是拚“後台”、比大聲、鬥出位。
創新,就是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吸引各個領域的賢能之士參與選舉,有利於形成“萬馬奔騰”的態勢;就是要善於不斷優化選舉組織工作,給候選人更大的展示舞台,給選民更多的甄別機會,有利於形成“賽場選馬”的局面。
筆者留意到,今屆立法會選舉工作啓動以來,行政長官李家超向全體公務員發信,號召大家參與選舉投票;政府部門官員以落區、發帖、拍片等方式呼籲市民積極投票;香港各大公營機構、社團、商會、企業、高校等紛紛聲明,鼓勵所屬成員、員工投票……這正是建樹選舉文化的實際行動,值得點贊!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表示,香港的民主發展必須符合國情和香港的實際情況,確保香港社會的長期繁榮穩定。夏主任所言,表明瞭香港的民主發展的原則和准繩。
“港澳平”文章提及,此次選舉的候選人中出現了許多“新元素”,強調“候選人中增加的這些新元素,生動而深刻體現了香港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的進取追求。”——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打造高質量民主的重要意義。
面向未來,香港不僅應該是高質量發展的高地,躬先表率,一馬當先,也理應成為高水平治理的樣板!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是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