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生活

香港故事|中環碼頭的多重角色

日期: 2025-11-16

香港新聞網11月16日電 傍晚六時許,中環碼頭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夕陽下,維多利亞港染上一層金黃,船隻的引擎聲、遊人的談笑與棲息於榕樹上的鳥鳴交織成一幅都市暮色圖。這些鳥兒在白天四散覓食,黃昏時候則回到碼頭旁的綠蔭歸巢,為繁忙的都市添上一絲生機。

【延伸閱讀】

穿越百年 甘棠第與香港近代史的連結

西九渡輪航線由中環9號碼頭直達西九文化區新設的西九碼頭。(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就在這片熟悉的碼頭景致中,中環9號碼頭迎來了新航線的啟航——西九渡輪服務昨日(11月15日)正式投入服務,為維港兩岸的交通與生活注入新動力。

西九渡輪航線由中環9號碼頭直達西九文化區新設的西九碼頭,船程約8分鐘,每30分鐘一班。票價方面,成人單程收費20元。新渡輪設有約200個座位,船艙上下層均配備冷氣,上層更設有寵物友善區,讓乘客可攜同寵物同行。

市民帶著寵物登船。(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奕啟攝)

碼頭的日常百態

傍晚時分,碼頭一帶各有節奏。7號碼頭的天星小輪航線最為繁忙,連接尖沙咀與中環ifc商場,乘客如潮水般湧動。2至6號碼頭則服務離島居民,坪洲、愉景灣較長洲、南丫島等熱門航線班次較疏,不同乘客或奔跑趕船,或在碼頭士多悠然等候。

72歲的唐先生與太太早前領取到西九渡輪的免費船票,周末帶孫兒乘渡輪:“孫仔最愛看船,今次有新航線,正好帶他體驗一下。”

碼頭不僅是交通樞紐,更蘊含公共空間的潛力。在人流較多的7至4號碼頭之間,榕樹下的石壆座位設計簡陋,缺乏椅背,部分更因維修而封閉,乘客多選擇站立等候。4至2號碼頭(前往坪洲、愉景灣和馬灣)的雙人座椅和三級平台則設有暖黃地燈,成為外籍人士聚會、居民遛狗小憩的好去處。

3號碼頭頂層的空中花園風景開闊,盡覽維港景色,但鮮有遊人涉足,成為鬧市中的靜謐角落。

2至6號碼頭則服務離島居民。(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從碼頭眺望維港景色。(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中環碼頭一帶,以天星小輪為主題的特色渠蓋。(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近年,香港城市規劃不再只著眼於交通功能,市建局正進行“土瓜灣海濱研究”,提出“海—岸—陸”三合一的規劃理念,期望善用維港資源,發揮更多元的社區功能。

國際上,悉尼Darling Harbour及奧斯陸Aker Brygge等案例,均透過打造濱水步道、公共空間和綠化設施,成功將原本的交通或工業港口轉型為市民與遊客共融的休憩區。

Darling Harbour由工業港口成功轉型並發展成為集消閒、娛樂、旅遊和商業於一身的大型海濱區域。

給未來的想像:碼頭不止於交通

隨著西九渡輪開通,碼頭再次成為討論焦點。旅客黃先生表示:“比天星小輪稍為搖晃,但風景很好。原本打算搭港鐵,坐渡輪只需約10分鐘,更方便快捷。”來自深圳的陳先生則特意趁新航線試運帶家人體驗,首次以西九為終點遊覽維港。

中環碼頭集中了港九及開往各個離島的渡輪,又毗鄰遊客巴士站和中環海濱活動空間。(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事實上,政府自2005年已著手美化海濱,提出增設綠化、文化設施及餐飲零售等方案,但碼頭之間的空間利用仍見參差。缺乏遮蔭、防雨及友善座椅設計,都削弱了碼頭作為公共空間的吸引力。

未來,碼頭或許需要更多人性化設計和活化空間,但更重要的是,能否重新被想像為市民心靈的停泊處,而不僅僅是通往他方的起點。當渡輪劃過維港,鳥鳴隨風傳來,中環碼頭見證的,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脈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