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9日在廣州舉行開幕式,這是首次由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香港、澳門聯合承辦的全運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地攜手籌辦全運會,為世界展現灣區融合新氣象。
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9日晚上在廣州舉行,粵港澳三地代表隊同時進場。香港中通社圖片
全運會是中國最大規模、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運動會,這屆全運會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合辦。而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中央自2019年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世界新灣區的發展備受矚目,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不同於其他灣區,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六年來,灣區內的“硬聯通”持續升級、“軟聯通”加速推進,然而推進灣區建設仍有不少難點要攻克,三地合辦全運會便是一個巨大的契機,為融合添動能。
從運動員在三地通關的新舉措,就能看到灣區融合向前走了一步。
此次全運會,運動員往返粵港澳三地通關創了歷史。香港在4個指定出入境口岸設立了16條專用通道,賽事期間“刷臉”絲滑過關,無須使用任何實體身份證明文件,全程僅需約7秒。這是香港首次為訪港旅客開通全程容貌識別通關,預計將有5000人使用這項專屬安排。
賽事安排方面,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比賽的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11月8日順利舉行,比賽跨越粵港澳三地,參賽人員提前通關,全程六次無障礙進出關。深港聯合承辦的馬拉松賽也是全運會上首次跨境賽事。
這兩項創造歷史的比賽安排,讓三地政府都想盡辦法做到順暢便捷,口岸通關通過創新“人臉識別+手環定位+計時計分”三重核驗防控機制,賽事封路安排亦需要三地密切溝通協調。可以說,這是一項挑戰,也是一個契機,讓粵港澳三地辦賽方打通不同制度不同規則下的堵點、痛點,創造灣區融合示範。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是要打造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屆全運會聯合辦賽的實踐,也可以為以後更多大型活動提供寶貴經驗。
一方面,香港和澳門常年舉辦大型國際盛事,吸引深圳珠海等周邊城市居民南下參與。有了全運會的辦賽成功案例,香港也可以攜手澳門或灣區內地城市聯合辦會,聯手灣區內的其他9個城市,在通關等手續更便利的合作下,舉辦類似貴州“村超”的“灣超”賽事或主題活動,打造灣區盛事IP。
另一方面,不少國際論壇輪流在不同國家舉行,如明年深圳將舉辦APEC,粵港澳也可考慮聯合成申辦組織,以全運會成功辦賽經驗、大灣區8000萬人口市場、港澳的國際聯繫優勢,向世界組織申請更多國際活動落戶灣區,打造“灣區主辦”成為下一個國家名片。希望有朝一日,APEC或者G20會議,甚至世界盃、奧運會,都能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名義主辦。
綜上所述,全運會不僅是運動員的競技場,更是向世界展示灣區融合的窗口,也是一場打造“灣區主辦”的試驗場。8000萬灣區人合力辦好全運會,為融合添動能。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