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2025年施政報告以“把握機遇、轉型發展、共建香港”為主題,在全球貿易秩序深度調整、“一帶一路”倡議步入十周年新階段的背景下,系統擘畫了香港由“引進來”向“雙向互動”轉型的戰略藍圖。這份報告既延續了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核心優勢,更以“制度型開放”為突破口,將“引進來”與“走出去”並置為核心戰略支點,為香港在百年變局中重塑國際角色提供了清晰的行動綱領。其中,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深度嵌入與創新實踐,尤為鮮明地體現了香港從“超級連絡人”向“超級增值人”的升級邏輯,為“東方之珠”的開放新篇注入了更具時代性的內涵。
9月17日下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府總部舉行記者會,講解當天上午發表的2025年施政報告,並回答記者提問。(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一、戰略升維:“雙向互動”戰略的時代必然性與理論創新
全球貿易秩序正經歷“三重重構”:其一,供應鏈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與效率平衡”,區域化、近岸化趨勢加速;其二,規則體系從“單邊主導”轉向“多元共治”,數位貿易、綠色標準等新規則博弈加劇;其三,動力機制從“西方主導”轉向“多極驅動”,新興經濟體佔全球GDP比重已超40%(IMF 2025年資料)。在此背景下,香港傳統“引進來”模式(以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金融機構集聚為主)面臨邊際效益遞減——2024年香港實際利用外資中,來自歐美發達經濟體的佔比已從2018年的68%降至52%,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佔比升至29%,這一資料變化本身就在倒逼戰略轉型。
施政報告提出“更積極的走出去”,本質上是對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功能定位的再校準。過去二十年,香港通過CEPA、滬港通、債券通等機制,成功扮演了內地與國際市場的“介面”;但隨著內地企業從“引進技術、管理經驗”轉向“輸出產能、標準、文化”,香港需要升級為“轉換器”——將內地的產業優勢、數位技術優勢與“一帶一路”市場的需求特徵、文化語境進行深度適配。例如,報告特別強調“推動香港專業服務標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標準互認”,正是瞄準了規則對接這一關鍵痛點,將香港的法律、會計、仲裁等專業服務的“軟聯通”功能,從服務外資企業轉向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的全週期需求。
這種戰略升維的理論創新在於,突破了傳統“中心-週邊”的全球化分析框架,構建了“雙循環”節點城市的功能模型。香港不再是被動的資本接收者,而是主動的資源配置者:一方面通過“引進來”,吸納全球高端要素(如創新科技、綠色技術、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通過“走出去”輸出中國方案(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模式、數位元經濟治理經驗),最終形成“輸入-轉化-輸出”的價值增值鏈條。這種模式既避免了單純“走出去”可能面臨的本土化風險,又突破了“引進來”可能陷入的產業低端鎖定,為中小型開放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範式。
二、“雙向互動”的實踐新意:從“通道”到“樞紐”的能力躍遷
施政報告中“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進的部署,絕非簡單的策略疊加,而是通過制度創新、平臺搭建、生態培育,推動香港從“物理通道”向“功能樞紐”躍升。其新意集中體現在三個維度:
(一)主體擴容:從“外資企業”到“多元主體”的引進來
傳統“引進來”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金融機構為主,而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引進來’新生態”,重點聚焦三類主體:一是“一帶一路”科技型企業,通過“港股創新板”改革、創科生活基金擴容(2026年規模增至50億港元),吸引東南亞、中東的數字經濟、綠色科技初創企業來港融資;二是“專業服務機構”,放寬中東、拉美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准入,推動其與香港本土機構組建“聯合服務中心”;三是“文化創意主體”,設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基金”,支持阿拉伯、波斯等文明圈的影視、藝術機構在港設立亞太總部。這種主體擴容本質上是將香港的“超級連絡人”功能從資本領域延伸至創新、專業、文化等多元領域,契合了全球價值鏈向“創新鏈+文化鏈”雙軌升級的趨勢。
(二)場景深化:從“貿易投資”到“規則治理”的走出去
報告對“走出去”的部署突破了傳統的工程承包、產能合作模式,重點聚焦“規則輸出”與“標準引領”。例如,在基建領域,提出“推動香港BIM(建築資訊模型)標準成為東盟國家交通基建項目推薦標準”;在綠色經濟領域,計劃2026年前完成“香港綠色金融標準與東盟可持續金融分類體系”對接研究;在數位經濟領域,支援香港電子支付系統(如轉數快)與馬來西亞、印尼的本地支付系統互聯。這些舉措的關鍵在於,將香港的制度優勢(普通法體系、國際化監管標準)轉化為可複製的“香港方案”,幫助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市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中老鐵路為例,港鐵集團參與的“運營維護標準輸出”專案,已將香港地鐵的安全管理體系、商業運營模式成功移植到東南亞,這種“標準走出去”比單純的“專案走出去”更具可持續性。
(三)機制創新:從“政府引導”到“生態協同”的雙向聯動
施政報告創新性地提出“建立‘引進來-走出去’協同平台”,通過“政府+商協會+企業”的三元機制,實現資源高效配置。例如,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牽頭設立“雙向投資資料庫”,整合“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需求、政策法規、投資風險等資訊,既為來港投資的外資企業提供中國市場准入指南,也為赴海外發展的中資企業提供目標國營商環境分析;由香港總商會聯合內地貿促會推出“雙向交流計畫”,每年組織100家香港中小企業與50家內地“專精特新”企業赴“一帶一路”國家開展聯合路演;由律政司推動設立“跨境投資爭端調解中心”,為“引進來”企業提供涉港投資仲裁服務,為“走出去”企業解決海外商事糾紛。這種生態協同機制打破了傳統政策扶持的“碎片化”困境,通過資訊共用、資源對接、風險共擔,顯著提升了雙向互動的效率。
三、未來進路:以制度型開放賦能“雙向互動”升級
儘管施政報告已勾勒出清晰的戰略框架,但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香港仍需在以下領域深化改革,推動“雙向互動”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一)強化“引進來”的創新策源功能,構建“全球-香港-內地”創新鏈
香港的短板在於基礎研究能力與成果轉化效率,需通過“引進來”彌補這一缺口。建議:一是設立“全球頂尖科學家工作室”,提供跨境科研資金、稅收優惠、住房保障等配套,吸引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等頂尖人才來港設立聯合實驗室;二是推動“香港研發+內地轉化”模式升級,依託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科研成果快速確權-內地產業化-收益反哺香港”的閉環機制;三是探索“離岸創新”新模式,允許在港註冊的外資研發中心享受內地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鼓勵其將中試環節放在香港,量產環節落地內地。
(二)提升“走出去”的風險防控能力,打造“全週期”服務平台
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面臨的不僅是市場風險,更有政治風險、法律風險、文化風險。建議:一是建立“一帶一路”風險評估資料庫,整合政治穩定性、外匯管制、勞工政策等200+指標,提供即時風險預警;二是發展“跨境風險對沖工具”,支持香港保險公司開發“一帶一路”項目政治風險保險、匯率波動保險等產品;三是加強“軟力量”建設,在重點國家如沙特、印尼,設立“香港文化驛站”,通過舉辦商務禮儀培訓、社區公益活動,幫助中資企業更好融入當地社會。
(三)深化與內地的制度銜接,打通“雙迴圈”堵點
香港的“雙向互動”離不開內地市場的支撐,需在規則、標準、管理等方面實現更深層次對接。建議:一是推動“港澳居民個稅補貼政策”擴圍至“一帶一路”專案從業者,吸引內地人才通過香港平台參與國際業務;二是試點“跨境資料流程動特別管理區”,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向“一帶一路”國家傳輸非敏感商業資料;三是探索“人民幣國際化”新路徑,在中東、拉美等地區推廣"人民幣-港元"雙幣種結算,支持香港金融機構發行“一帶一路”主題的人民幣債券。
結語:以開放新篇續寫“東方之珠”的時代傳奇
李家超特首的施政報告,本質上是一份“香港如何在全球變局中重新定義自己”的宣言書。其中“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進的戰略部署,既傳承了香港“連接中國與世界”歷史基因,又注入了“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的時代內涵。當香港從“超級連絡人”升級為“超級增值人”,當“一帶一路”的機遇通過香港的專業服務、制度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東方之珠”的開放新篇必將更加璀璨——這不僅是香港的機遇,更是中國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生動實踐。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 沈綠娜)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