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9月17日發表了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心系民生 發揮優勢同創未來”。報告全面體現了特區政府對國家戰略的深刻理解和堅決貫徹,尤其將北部都會區作為發展重點,以創新思維提速提效推進北都建設,將進一步促進跨境協同發展,為粵港合作創造更多機遇。圍繞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報告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設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亮點頻出,展現出積極作為、銳意改革的決心。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李家超強調,當前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轉型是實現經濟更加強大的必經之路。“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改革創新、自強不息,我們共同的家園——香港必定更加美好,東方之珠必將更加璀璨。”香港歷來在一次次經濟轉型中不斷壯大,每一次轉型都承載著無數港人拼搏奮鬥的故事,“靠的是改革變通、自強不息”,這正是香港人的核心特質。
施政報告還突顯了頂層統籌的新思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大學城籌畫及建設組”,推動“學研產居”融合的社群理念。2026至2030年間將分階段推出大學城用地,涵蓋學生宿舍、科研設施、零售及酒店等綜合用途,助力構建充滿活力的教育主導型城市群。通過引入與重點課程相關的企業及研究所、師生宿舍與人才公寓,以及面向年輕人的商業配套如步行街等,進一步強化各類設施之間的協同效應。這些舉措不僅有助於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和人才聚集高地,更服務于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鞏固香港優勢,把握發展黃金機遇。
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將在優質教育基金中預留20億元,用於支援中小學推進數字教育。同時,繼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首宣佈,將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本地學額的40%提升至50%,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也從100%增至120%。此外,鼓勵直資院校和國際學校擴大招收非本地生。
數字教育亦是報告重點之一。推動數位教育、加強AI相關培訓,將有助於准教師培訓和未來基礎教育發展,進一步提升教與學品質。我們歡迎施政報告提出的多項措施,深化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包括提高大學非本地生比例、擴大研究院超額收生名額,以及教資會資助八大院校加大國際和內地宣傳與招生力度等。這些政策將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助力香港成為“未來人才搖籃”。
北部都會區是推動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也是融入大灣區、對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橋頭堡。過去三年,特區政府在北都規劃方面付出大量努力,同時也發現舊有機制嚴重制約發展步伐。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破舊立新,以高規格的“北都發展委員會”打破制約發展的條條框框,全方位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其目標是加快北都發展進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動香港經濟騰飛。
我們相信,在以李家超先生為首的特區政府領導下,香港必將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機遇,持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不斷深化自身發展、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共同開創繁榮穩定的美好未來。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常委、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常務副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