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財經

包承柯:“大罷免”後台灣政局的走向

日期: 2025-09-27

7月26日和8月23日兩次投票結果顯示,民進黨力推的罷免國民黨民意代表的行動遭到徹底失敗,賴清德上台一年多時間的政治行為和政策走向遭到台灣民眾的否定,任職的“期中考試”考出不及格的成績。這對賴清德本人的打擊巨大。在未來兩年多的時間裡,賴清德的權力只能受到在野政黨的制約。

大罷免後,國民黨主席選舉提上日程,由於國民黨長期忽視接班人的培養,其精英人才不足狀態,暴露無遺。今後影響台灣政局的方向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是賴清德當局如何在雙少數權力結構下運作;其二是國民黨和民眾黨之間的合作程度如何發展。特別是後一因素,如果“藍白合”能走出新的水平,將會在2026年的“九合一選舉”和202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帶來巨大變化。

香港中通社圖片

1、民進黨主推大罷免失敗的意涵

這次賴清德當局所推大罷免活動是因為在2024年選舉中只獲得雙少數的結果。在這次選舉中,賴清德的得票率只有40.05%,民進黨在台立法機構中的代表席位只獲得51席,都不及半數。這兩個少數導致賴清德在掌權時在台立法機構不能通過他想要的政策法規,除非獲得在野黨民代的同意。相反國民黨和民眾黨如在立法機構聯手(52席+8席+偏藍無黨派2席,共計62席),國民黨穩定掌握立法機構的決策主導權。這是賴清德上台後所面臨的窘境。

賴清德為改變上台後所面臨“權力不足”的狀態,在其他“台獨”分裂分子的極力推動下,推波助瀾向剛剛在去年當選的國民黨分區民代發起罷免運動。賴清德并不是為罷免而罷免,而是在罷免開始時,就多次發表兩岸對抗性講話。先推所謂“互不隸屬兩國論”;後推“洗滌人心”;再把大陸當作“境外敵對勢力”;更強推殘害主張統一人士的“十七條”。到了即將進行罷免投票前,還拋出所謂“團結十講”,顛倒是非,篡改歷史,妄想為“台獨”編造根據,讓台灣選民買單。

可是大罷免的結果是,民進黨精心策劃拋售的“台獨”分裂政策遭到了台灣民眾的徹底否定,要被罷免的國民黨民代無一成功。使得賴清德在今後的掌權日子中,只能回到由在野黨主導的立法機構下運作。

這次大罷免失敗導致了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當局提前跛腳,失去了其政治正當性和政策合理性。一些受蒙騙的淺綠支持者開始脫離民進黨,賴清德和民進黨的支持度進一步下跌,台灣年輕人開始轉向,出現棄民進黨而去的現象。這一變化將會深刻影響明年2026年“九合一選舉”和2028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賴清德在大罷免失敗之後提出“四項調整”政策是避重就輕,回避“台獨”分裂政策遭到民眾否定的事實。他部分調整行政團隊成員,調整政策順序,調整同立法機構的互動和調整財政政策。卻沒有對罷免國民黨民意代表進行道歉,不想放棄由其推動的“抗中保台”政策,沒有因罷免活動大幅度增加行政開支而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進行深刻反省。在這“四項調整”中部分看到賴清德當局正尋求在立法機構同在野黨進行互動,以達到讓在野黨幫助民進黨當局通過其認為必須的政策法案。

大罷免後,賴清德繼續堅持“台獨”分裂路線,他還在不斷通過各種方式走向國際社會,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想在國際社會中尋求支持“台獨”分裂的力量。

2、大罷免後國民黨面臨新的挑戰

百年老黨的國民黨已經是積弊在身,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又想維系國民黨的傳統,又要與民進黨搞妥協,又要向民進黨“尋求施舍”,更致命的是國民黨精英人才不足。黨主席的更替更加暴露出國民黨政策方向不明確,沒有政治凝聚力,無法迅速找到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

大罷免之後,國民黨沒有像想象中那樣去慶祝大罷免的勝利,也沒有在立法機構的會議上追究民進黨當局的政治責任,而是採取同民進黨當局和稀泥,搞政治妥協。這是一個新的發展。在今年9月2日,也就是第二波大罷免結束的第10天,在中國大陸舉行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之際,一批國民黨民代27人,在黨團總召傅崐萁的帶領下到日本訪問。包括傅崐萁在內,其中有不少是民進黨想要罷免掉的民代。他們受到了同民進黨有密切接觸的“日華議員懇談會”的接待,并親耳聆聽該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在招待會上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發言。

國民黨民代派出如此大的民代訪問團去日本前所未有,而且是在9月3日前一天到達東京,這不是隨意安排的旅遊,應該是國民黨配合民進黨當局共同安排,是針對大陸舉辦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活動的安排,去日本搞所謂的“台日友好”。這些民代到日本訪問的費用,不會是民代個人支出,也不會是國民黨的資金,國民黨中央已經沒有資金可以給這麼多民代外出旅遊,應該是台灣當局作為收買國民黨民代的行為。

大罷免之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拋出不參選下屆國民黨主席的想法後,引起了島內外關注。由於國民黨全代會日期已近,產生國民黨新任主席迫在眉睫。朱立倫宣佈不選黨主席的同時,邀請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但是盧秀燕以台中市工作為重,拒絕接任黨主席職務。據了解,盧秀燕是在今年4月就已經向朱立倫私下表達將在今年國民黨全代會時參選黨主席的意向,朱立倫表示歡迎她參選。但是在今年5月下旬,盧秀燕同朱立倫進行了一次密會後,其競選黨主席的意願出現明顯減弱,相反朱立倫不想再擔任黨主席的意向也逐漸明朗。

盧秀燕半途變卦以及朱立倫出局,使得朱立倫周邊向盧秀燕勸進的聲音此起彼伏。由於國民黨主席承擔政黨運作巨額經費的壓力,盧秀燕的推辭在國民黨內被看作是不願意為國民黨承擔責任,引起批評。在盧秀燕堅持表達一定不選黨主席後,國民黨內已經在私下議論:盧秀燕是否適合擔任國民黨台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這對盧秀燕個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現在參選國民黨主席的資深黨員如郝龍斌、張亞中、卓伯源等,中生代候選人有鄭麗文、羅智強、孫健萍等。朱立倫最近任命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和前台大校長管中閔為中央評議會成員,以讓他們獲得參選黨主席資格。從現在的民調看,鄭麗文獲得領先的優勢,而羅智強則次之,張亞中為第三,郝龍斌排第四。趙少康和管中閔沒有表態。

從資歷上看,郝龍斌擔任過國民黨副主席,是郝柏村的兒子,有相當的兩岸情節,他如能當選為國民黨主席,國民黨同中國大陸的關係應該不會差。但郝龍斌同柯文哲有過很深的過節。郝龍斌擔任台北市長任期結束後,由柯文哲接任台北市長。柯上台後就指責郝龍斌在大巨蛋建設中有貪腐情況,并對郝龍斌在市長任期中的工作持否定態度,導致郝龍斌的子弟兵台北市議員鍾小平對柯文哲相當不滿。鍾小平在2024年到台法院舉報柯文哲在京華城案中有貪腐現象,導致柯文哲被民進黨當局拘押進監獄。因此可以認為,如郝龍斌當選國民黨主席會影響在野政黨的合作,如果藍白合不成功,則將是國民黨最大失敗。

趙少康是一個可能的候選人,如果郝龍斌無法當選知難而退,趙少康就會出來競選黨主席。鄭麗文音量很大,但未必會當選。現在國民黨內各種力量正在迅速行動,各方力量都在尋找一個最佳人選,其中有傅崐萁、張善政和管中閔等也都在被征尋的過程中,但這些人都因為有個人或其他因素未正式表態。

除了郝龍斌之外,不管誰會當選新一任國民黨主席,都必然會在兩岸關係和“九二共識”的問題上繞著圈子走。相反他們會在某種程度上更為靠近民進黨,走出傾向民進黨的中間路線。國民黨內的深藍勢力將會進一步被邊緣化。

3、未來台灣政局的發展取決於藍白合

藍白合是影響台灣政局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藍白合走得扎實會直接影響到2026年的“九合一選舉”和2028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支持度長期偏低,無法同民進黨抗衡,結果幾次選舉都是國民黨落敗。賴清德上台之後由於他推行“台獨”分裂和對抗政策,台灣民意走向出現了新的變化。一些原依附於民進黨的中間人士開始游離民進黨。從2024年選舉的結果來看,賴清德只獲得40.05%的得票率,要比蔡英文參加2020年選舉時少250萬張選票。侯友宜代表的國民黨基本上是維持基本盤,33.49%,而柯文哲則獲得26.46%的得票率。簡單地說,國民黨加上民眾黨的支持度是超過民進黨支持度的。

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當局自上台之後,就急於打擊民眾黨柯文哲作為其立威的材料,使得柯文哲為首的民眾黨與民進黨徹底決裂,倒向國民黨,形成藍白合同民進黨對峙的政治格局。這也就是在這次大罷免中,國民黨民代沒一個落敗最關鍵因素。

未來藍白合是否還能繼續下去,如何發展,是否能建構起長期穩定的藍白合為基礎的政治結構等都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其一,國民黨已經不是馬英九時期的國民黨,大批國民黨的基本力量都已經脫離國民黨。單從支持者人數的比例看,單一國民黨是贏不了民進黨的;其二,民進黨對民眾黨的打壓,促使民眾黨改變了關鍵少數的地位,他們只有攜手國民黨對抗民進黨的強勢作風,才會有民眾黨長期存在的機會;其三,由於賴清德本人極端“台獨”分裂的立場,使得一些接近綠營的中間人士更願意往民眾黨方向游離,而不是一步到位直接轉向國民黨。正是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民眾黨不會像親民黨和新黨一樣是曇花一現的政黨,存在著開闊的發展空間。只要民眾黨能够從柯文哲的悲憤情緒中走出來,找到適合民眾黨的基本定位,藍白合對國民黨的發展及未來國民黨重新掌權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作者為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