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7日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16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當前全球經濟表現雖略優於預期,但整體增速未達理想水平,不確定性已成為“新常態”。她指出,地緣政治緊張、技術變革、人口結構變化與貿易關係重塑等多重因素,正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其可預測性降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 圖片來源:新華社
根據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5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3.2%,2026年進一步放緩至3.1%,均低於2024年3.3%的增速。儘管與7月預測相比略有上調,但整體增長動力仍顯不足,且明顯低於疫情前3.7%的平均水平。
從地區來看,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預計增速均為1.6%,其中美國經濟預計增長2.0%(2025年)和2.1%(2026年),歐元區預計回升至1.2%和1.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雖高於發達經濟體,但也呈現放緩趨勢,預計從2024年的4.3%降至2025年的4.2%和2026年的4.0%。亞洲地區仍是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東亞與太平洋地區2025年預計增長4.8%,越南、蒙古等國增速領先。
IMF在同期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中警告,全球公共債務佔GDP比重預計將在2029年突破100%,創1948年以來新高。在極端情境下,這一比例可能達到123%。IMF財政事務主任加斯帕爾呼籲,各國應優先推進財政整頓,優化支出結構,以增強財政韌性。
除了長期的債務壓力,各國還面臨由美國近期多輪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即時挑戰。IMF指出,這些關稅已推動美國核心通脹上升,而全球貿易量增長預計將在2026年顯著放緩至0.5%。儘管2025年貿易量因“提前出貨”效應可能出現暫時回升,但中長期仍面臨壓力。
這一連串衝擊也加劇了全球通脹走勢的分化。美國、英國等發達經濟體通脹預期被上調,而許多新興亞洲經濟體的通脹預測則被下調。貨幣政策方面,IMF預計美聯儲在2025年底將利率降至3.50%-3.75%,並於2028年逐步回歸中性水平。
格奧爾基耶娃強調,面對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各國應通過加強政策協調與國際貿易合作來應對共同挑戰。她指出,盈餘國應著力提振內需,赤字國需控制財政支出,同時各國需共同支持脆弱經濟體,防範金融風險,推動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復甦。
在當前多重挑戰交織的背景下,IMF呼籲各國保持政策靈活性與國際協作,通過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韌性,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衝擊預留政策空間。(綜合中國經濟網、央視財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