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生活

葉棚:中美貿易戰攻守逆轉 誰將笑到最後?

日期: 2025-10-18

中美貿易摩擦近日再度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將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00%的關稅,並進一步限制關鍵技術出口。一時間,“新冷戰”氛圍再起,市場風聲鶴唳。然而細察局勢,此輪對峙已非昔日光景——表面上美方依舊強硬喊打,實則戰略主動權正悄然轉移。中國不僅未被關稅大棒擊垮,反而憑藉產業韌性、技術突破與全球佈局,在博弈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底氣與戰略定力。

香港中通社圖片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3.6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連續八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其中出口增長7.1%,貿易順差擴大至6.29萬億元。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美國持續施加關稅壓力、科技封鎖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取得的成果。中國製造業出口已連續八年增長,工業製品全球份額長期穩居第一,佔比接近兩成。這充分證明,中國已不再是單純依賴低成本優勢的“世界工廠”,而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關鍵一環”。

為何美國的關稅威懾力日益減弱?根本原因在於,經過多年交手,雙方博弈格局已發生質變。當初美國輕易可尋替代供應商的低附加值產品,早已被轉移或調整;而今仍留在中國生產的,多是產業鏈複雜、配套能力強、技術密集型的高價值商品。從新能源車、光伏設備到高端電子元件,這些領域短期內難以“脫鉤”。正如中國海關副署長王軍所言,中國外貿的三大支撐——完備的產業體系、創新增長動能與多元市場佈局,構成了“向新向優”的核心競爭力。前三季度,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1.9%,對整體出口貢獻超三成;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2%,佔總額逾一半,顯示中國正成功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更令美國始料未及的是,中國已具備“長臂反制”能力。此次中方祭出稀土管制牌,精準打擊美國高科技與國防產業的上游命脈。稀土作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廣泛應用於芯片、導彈、電動車等領域。中國掌握全球近九成的稀土加工能力,此舉無疑暴露了美國供應鏈的脆弱性。反觀美方,除重複宣揚加徵關稅與技術封鎖外,幾乎拿不出新招。芯片禁令早已實施,卻意外倒逼中國半導體產業加速自主研發,中芯國際、華為等企業相繼突破製程瓶頸,顯示封鎖只會激發創新動能。

與此同時,美國自身經濟隱憂正在浮現。當前美國經濟看似繁榮,實則高度依賴AI投資驅動。英偉達、微軟、Meta等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支撐著GDP增長與股市高點。高盛警告,若AI支出成長放緩,標普500指數恐面臨15%至20%的回調。摩根士丹利亦指出,若貿易緊張持續,美股潛在跌幅可達11%。更值得警惕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郝伊特提出“創新性破壞”理論,警示AI雖帶來效率提升,但也可能導致大規模失業與社會失衡。當前美國就業市場已顯疲態,若AI熱潮退去,經濟或陷入“滯脹”困境——增長停滯、通脹高企、債務膨脹。

高盛預測,截至年底,美國消費者將承擔55%的關稅成本,核心物價可能因此上漲3%。在選舉年推高通脹,政治代價極高。換言之,美國若繼續揮舞關稅大棒,最終傷害的肯定是自身民眾與企業。

中美博弈已進入新階段。中國不再只是被動防禦,而是以實力重塑規則。美方若仍沉迷於單邊施壓,忽視自身結構性危機,終將發現:時代已經改變。誰能笑到最後?答案或許不遠矣。


(本文作者葉棚為亞洲人工智能教育與未來科技學會青年委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