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5日電(記者 葉永成)在中美科技摩擦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中國近期在科技系統領域推出的精準反制措施,不僅力度空前,還體現出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決心與能力。有受訪專家分析指,中國的反制是戰略轉型的標誌,旨在提升話語權,並推動制度創新。這不僅改變了中美力量對比的格局,還為未來國際經貿規則的演進注入“中國方案”。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近期,中方聚焦科技系統,例如對稀土出口的嚴格審查和對美國企業的合規調查,精準針對美國的痛點。稀土作為電子產品和軍事裝備的核心材料,中國佔全球供應近90%,這一領域的限制直接影響美國電動汽車、半導體和國防產業。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產品價值超過50億美元,一旦供應中斷,將導致供應鏈斷裂和成本飆升。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15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指出,這種“讓對方感到痛”的反制理念,是中國策略的核心。如果反制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則無異於無效。只有觸及對手的要害,才能迫使其重新評估立場。這次措施的力度之大超出預期:不僅涉及稀土,還延伸至數據跨境流動和科技標準制定。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這些行動嚴格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但針對美國的“濫用”,中國有權採取對等回應。美國媒體如《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這讓華盛頓感受到“意外的衝擊”,多家美國科技巨頭股價應聲下跌,凸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或缺性。
劉春生指出,長期以來,國際規則多由西方主導,中國作為後來者往往處於被動。如今,中國手握“王牌”——從稀土優勢到科技創新儲備——展示了實力、決心和態度。這不僅是回應美國的挑戰,還向全球傳遞信號:中國有能力參與規則重塑。這為其他國家提供啟示,尤其發展中國家。在未來規則制定中,對“規則破壞者”的懲罰和反制機制將更詳細。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中,可能納入更多針對單邊主義的條款,防止類似美國的長臂管轄泛濫。
劉春生認為,這是博弈的必然演進,中國不再僅靠防守,而是主動出擊,改變遊戲規則。首先,中美摩擦持續多年,其他策略如談判和讓步效果不顯著,迫使中國儲備新“牌”。
其次,產業和科技創新提供支撐。稀土產業鏈是典型:中國從採礦到加工佔絕對優勢,短期內無可取代。經濟方面,中國GDP穩居世界第二,今年預計增長5.5%;軍事實力提升,航母群和導彈系統現代化,為博弈增添底氣,讓中國在談判桌上有更大籌碼。
第三,科技創新加速突破。儘管美國限制,中國在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進展。例如,華為的麒麟芯片和百度的人工智能平台,已部分實現自給自足。這是“自我突破”的過程:外部壓力促使內部創新,轉化為戰略儲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反制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智慧。劉春生認為,中國借鑒美國的規則,如“一滴血原則”(即基於少量證據的管轄)和長臂管轄,轉而用於反制。如果美國不濫用,中國不會主動採用。稀土審查正是例證:中國要求美國企業證明不涉軍事用途,鏡像美國對中國企業的調查。
在制度創新領域,中國正從多邊轉向“小多邊”。WTO等多邊機制失效時,中國推動區域一體化,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涵蓋15國,佔全球GDP 30%。一帶一路倡議連接100多國,促進貿易規則重塑。中國還爭取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通過這些平台參與規則制定。尤其在人工智能、數據跨境流動等新興領域,中國可通過自身發展實踐,貢獻治理方案,搶佔規則制定先機,從而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發揮更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