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5日電(記者 王少喆)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聲稱正考慮終止與中國的部分貿易關係,包括食用油相關領域。他特別提出,中國不買美國的大豆,對美國的豆農造成了困難,是一種“經濟敵對行為”。在中美近期貿易摩擦動靜不斷的背景下,特朗普的這一表態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
(央視新聞資料圖)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中國去年購買值佔美國245億美元大豆出口額的一半以上。但今年美國銷往中國的大豆出口價值下降超過50%,目前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進口更是處於停滯狀態。原因在於中美關稅和貿易爭端,中國轉向採購巴西和阿根廷大豆。
另一方面,目前美國大豆對中國買家也不合算。應對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中國對美國大豆的反制關稅也提高到了20%,這使得美國大豆價格遠高於南美洲的大豆,無法與後者在中國市場競爭。
特朗普為什麼會對看似不起眼的大豆貿易這麼在意?
這是因為大豆貿易額雖然不算高,豆農代表的農業州卻是大力支持特朗普當選的“鐵票倉”,而他們也是共和黨傳統上最堅定的支持者,對特朗普和共和黨政治意義重大。
財經、國際評論員魯寧對中通社表示,中西部的農業州的支持對特朗普意義重大,即使在特朗普1.0政府時期的關稅政策對他們帶來重大影響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在大選中堅定支持了特朗普,“這些州的六十多張選舉人票對特朗普是生死攸關”。
在這種情況,特朗普對於中國不願進口美國大豆,心情急切可謂溢於言表。不過,他所謂“經濟敵對行為”的說法,卻沒什麼道理。
與美國大豆類似,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目前的佔有率也微乎其微。鑒於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等市場的成功,這一現狀顯然是受到了非市場力量的干擾,魯寧指出,最直接的,就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100%關稅,加上美國動輒揮舞301調查的大棒,給中國電動汽車扣上政府補貼、傾銷的帽子,這才使得中國車廠對美國市場避之猶恐不及。
照特朗普的說法,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的限制,早就是“經濟敵對行為”了。
既然大豆已經成為特朗普目前最重要的關心事件之一,中美這場圍繞大豆的“戰爭”,究竟會以什麼結局收場?
魯寧分析,事實上,美國大豆在國際市場上有其自身優勢,蛋白質含量高、出油好,可以用來生產高等級的食用油,而且比同樣質量較高的俄羅斯、加拿大大豆價格低。因此,雖然每頓價格比南美大豆貴20到30美元,美國大豆還是受到不少進口商的歡迎。現在,關鍵是受到美國對華關稅和貿易戰做法的影響,使其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這對於美國豆農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國大豆的價格已經比三年前大跌約四成。而且,由於美國豆農的種植面積是根據市場需求預測進行的,現在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豆農收穫的大豆一下子成了沒有出路的“棄子”,美國豆農處於欲哭無淚的狀態。
魯寧認為,隨之中美貿易磋商的進行,中國會適時放開部分美國大豆來華,“短期內可能會簽500萬噸甚至更多一些的大豆單子,但不會簽訂長期合約,這是自2018年特朗普貿易戰1.0以來的一貫做法”。這相比於2024年中國2700萬噸的美國大豆進口量,自然缺口不小,但美方也只能接受。
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任期,就不得不對豆農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補貼,用來紓解他們對特朗普關稅政策後果的“憤怒”。不過,由於美國政府目前仍處於停擺中,目前補貼仍無法到位。這應該也是特朗普如此心急火燎的原因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