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商業

歐美學者談中美貿易戰:中國比美國有更多杠桿

日期: 2025-10-16

香港新聞網10月15日電 (記者 馮秋榆) 法國《快報》10月14日報道,倫敦智庫查塔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詹姆斯·金格近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評論中美貿易戰升級時談到:“中國正試圖向世界表明:美國并不是唯一一個擁有平衡杠桿的國家,如果有必要,中國將毫不猶豫地激活杠桿。中國在生產自己的芯片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而美國人仍然依賴許多中國產品。中國處於強大的地位,牌在它手裡,在與美國的力量平衡上保持著優勢。”

此外,伯格魯恩研究所高級顧問尼爾斯·吉爾曼等美國學者也認為,自從實施了扎實的產業戰略并躋身全球工業強國行列以來,中國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值得效仿的典範,且在氣候變化、綠色能源等領域,中國完全可能與歐洲組成聯盟。


“稀土并不是唯一杠桿”


“雖然中美兩國對貿易戰進一步升級沒有興趣,而且所有情況都有可能,但如果局勢升級,中國將擁有比美國更多的杠桿。” 詹姆斯·金格指出,“在許多關鍵礦產方面,中國擁有重要的供應,比如,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稀土生產國,稀土對於智能手機、國防系統和許多其他日常設備至關重要,中國擁有這些材料全球 90% 的加工能力。然而稀土并不是唯一杠桿,例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但它沒有從秋季收穫中購買一粒美國大豆。”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24年大豆以245.8億美元的出口額位居美國農產品出口首位,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4%,而中國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僅2024年,超過一半的美國大豆出口流向中國。然而,受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影響,從5月底開始,中國已停止進口美國大豆。

特朗普濫施關稅,美國農產品遭受反噬出口遇冷,隨著美國大豆收穫季節來臨,美國農民叫苦不迭。通常每年9月下旬,美國對華大豆的年銷量中已有約1/3完成交易,但今年失去中國客戶的美國豆農卻陷入“生存之戰”。有美國豆農表示,在貿易戰、移民政策、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有豆農表示:“我們還沒有看到一個尚未發掘、能突然發力并取代中國的市場。”消息稱,美國農民將因為關稅效應面臨高達450億美元(3500億港元)的損失,美國豆農呼籲美國政府盡快結束與中國的貿易戰。


“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

中國不連溝煤礦光伏電站竣工通過驗收(圖源:採訪對象供圖)


歷史學家、伯格魯恩研究所高級顧問尼爾斯·吉爾曼在接受法國《快報》採訪時談到,自從實施了扎實的產業戰略并躋身全球工業強國行列以來,中國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值得效仿的典範。例如,中國建造了全球近一半的下水艦艇,領先於韓國和日本;而美國目前僅佔全球造船業的 0.1%。

吉爾曼認為,美國攪動全球進入了一個至少30年以來從未見過的貿易戰、交易主義和保護主義時代,“特朗普不僅對美國的長期對手,如俄羅斯、中國或伊朗征收關稅,對他最親密的盟友,例如歐洲或東南亞國家也這樣做。然而近幾十年來,中國真正實施了能源分析師所說的‘包羅萬象’戰略,因此在氣候變化、綠色能源和其他全球動蕩問題等方面,中國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不斷成為支持中歐聯盟的有力論據。”

吉爾曼舉例說:中國不僅投資、完全主導生產了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擁有全球 80% 的太陽能電池板,還成為電動汽車的主要生產國——生產了超過 70% 的鋰離子電池,更不用說核電了。“中國完全主導了所有這些領域,因此,雖然中國和歐洲的政治制度非常不同,并不意味著聯盟是不可能的。”


“美國升級半導體貿易戰中國也不會怕”


詹姆斯·金格分析說:“自2018年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深刻變化:數千家中國企業及其子公司被列入黑名單,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關鍵技術。特朗普自重返白宮以來,更將兩國貿易戰加劇。中國是美國以貿易為武器的政策的目標,并已厭倦了這些威脅,現在,它正試圖向世界表明:美國并不是唯一一個擁有平衡杠桿的國家,如果有必要,中國將毫不猶豫地激活杠桿。”

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技術和出口管制主管最近對媒體表示,美國有辦法做出回應,例如要求向中國出口任何採用美國技術製造的芯片,必須獲得美國許可證。但在詹姆斯·金格看來,“如果決定升級半導體貿易戰,中國完全有能力對抗。中國在生產自己的芯片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

他說:“華為正在製造高性能組件,包括910C和910D人工智能芯片,這些芯片已經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美國可能會試圖通過完全阻止半導體出口對中國進行打擊,但作為第一或第二大出口市場,禁止向中國出口對該行業的美國主要公司,如高通、英偉達、AMD 或英特爾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而中國仍然可以利用庫存或其他方式獲得芯片,美國卻仍然依賴許多中國產品,美國的迴旋餘地比看起來要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