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記者 黃璇)10月16日,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舉辦“跨學科視域下的早期歐亞文明交匯”系列講座第二場,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梁燕教授,以“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影響與接受”為題發表演講,吸引眾多師生參與,現場座無虛席。
【延伸閱讀】
中國戲曲如何走向世界?北外教授梁燕揭秘百年跨文化之旅
梁燕教授從文本、翻譯、演出及研究四個方面,系統梳理中國戲曲海外傳播的歷程。她透過分析元雜劇的譯介、京劇的海外演出,以及美國漢學家的研究特點,探討中國戲曲在跨文化語境中的影響、接受與挑戰。
講座吸引眾多師生參與。(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在問答環節中,一名音樂系博士生關注中國古老劇種——潮劇的傳承與發展,指出潮劇雖因國家推動逐漸“出圈”,卻仍面臨方言限制等挑戰,並請教梁教授對潮劇未來發展的建議。
梁燕教授答道,潮劇的生命力正源於其方言與民間音樂特色,必須堅守根本。她建議透過字幕翻譯、海外演出及現代傳媒手段進行推廣,並鼓勵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宣傳。“我們應拿起筆來寫、利用圖片與視頻傳播,但不能為迎合外界而改變其本質。潮劇的古音古調承載獨特韻味,失去這些便失去了精神。”
京劇一代宗師梅蘭芳。(資料圖片)
另有來自宗教及哲學系的陳同學提問,關注梅蘭芳訪日、訪美對當地戲劇形式的影響。
梁燕教授答,梅蘭芳1910至1920年代訪日期間,因其藝術成就與明星魅力,受到日本各界熱烈歡迎。她分析,同屬東亞文化圈,日本觀眾對京劇中的道德觀念與美感表達有較高認同。而梅蘭芳訪美時,其所演劇目多為古裝新戲,題材源自中國文學,展現中國美學,進一步推動東西方藝術對話。她亦提及梅蘭芳在抗戰時期堅拒為日演出,展現藝術家的民族氣節,並強調香港作為京劇名家匯聚之地,在戲曲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是次講座為“跨學科視域下的早期歐亞文明交匯”系列之一。該系列以跨領域、跨時代為特色,計劃於2025年10月至2026年4月期間舉辦共15場講座,旨在促進學界與公眾對早期東西文明互鑑的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