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中國戲曲如何走向世界?北外教授梁燕揭秘百年跨文化之旅

日期: 2025-10-18

香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記者 黃璇)10月16日,在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一場名為“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影響與接受”的公開講座,帶領台下學子們穿越時空,探尋中國戲曲從民間舞台走向世界藝術殿堂之路。講座主講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梁燕,通過豐富的歷史案例,展現了中國戲曲在國際傳播中的獨特魅力與挑戰。

【延伸閱讀】

地方戲曲破局關鍵在於“守正創新” 北外教授香港開講回應港生提問

從傳教士記錄到世界舞台

“中國戲曲的跨文化之旅,早在16世紀就已啟程。”梁燕教授開場即點出,最早關於中國戲曲的西方記錄,來自葡萄牙傳教士克魯士。他在明代嘉靖年間來到廣州,於《中國志》中詳細描寫了中國新年期間熱鬧的戲曲演出:觀眾圍坐桌旁,邊吃邊喝邊看戲,甚至演員還會在觀眾面前即興換裝。“這種沉浸式、歡快的觀演方式,與西方劇場嚴肅安靜的氛圍形成鮮明對比,”梁教授解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梁燕,主講“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影響與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然而,文化差異也帶來了誤解。法國神父馬若瑟將元雜劇《趙氏孤兒》譯介到歐洲,但只保留了對白,刪除了唱詞;而16世紀的歐洲記錄者,甚至將三國人物劉備的“臉譜”誤讀為“白臉”,把嚴肅的戲曲場景看作滑稽喜劇。這些獵奇色彩濃厚的記述,儘管充滿誤讀,卻為中國戲曲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趙氏孤兒》譯文首圖。(資料圖片)

18至19世紀,更多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投入到中國戲曲的翻譯與研究中。梁燕教授介紹,法國學者儒蓮、巴贊等在翻譯時,不僅保留了唱詞,還詳細註釋中國風俗和社會背景。“中國戲曲本質上是詩性的藝術,唱詞中蘊含大量隱喻和文化典故,這給翻譯帶來極大困難。”梁教授稱,戲曲的翻譯遠不止於語言轉換,更是不同文明間的深度對話。這一時期的翻譯努力,標誌著中國戲曲在世界上的接受從獵奇走向欣賞,從誤讀逐漸邁向理解。

梅蘭芳:讓世界看見京劇之美

梅蘭芳在1919年首度訪問日本演出引起轟動。左圖為梅蘭芳在《貴妃醉酒》中的劇照。(資料圖片)

20世紀,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海外巡演,成為中國戲曲國際化的里程碑。1919年,梅蘭芳首次訪日,驚豔日本觀眾,媒體稱其“比女人更美”;1930年2月赴美,在紐約百老匯49街劇院首次公演京劇,意外得到專家高度認可和觀眾的熱烈追捧。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梅蘭芳決定延長三周演出,並選擇位於百老匯41街、能夠容納兩千觀眾的國家劇院進行演出。

這背後,離不開團隊的精心策劃。梁燕教授特別提到學者齊如山、張彭春的貢獻,例如將《汾河灣》改名《鞋的問題》,用“一雙男鞋”巧妙化解文化隔閡,並根據西方觀眾習慣縮短過場、增加武戲,提升觀看體驗。

1936年,喜劇大師卓別林(左)與京劇大師梅蘭芳會晤。(資料圖片)

戲曲文化傳播中的反思

“中國戲曲在不同國度的流行,有時也反映出當地社會的價值觀。”梁燕教授舉例,梅蘭芳在日本演出《御碑亭》,劇中隱忍的女性形象廣受好評,與日本社會當時崇尚“良妻賢母”的氛圍不無關係。“但今天我們需要反思,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價值觀是否值得推崇?”

“真正的文化交流,既要自信展示中國戲曲獨特之美,也要敏銳反思異質文化下的不同解讀。”可以說,中國戲曲的海外傳播,是一場從獵奇到欣賞、從誤讀到對話的漫長旅程。

中國戲曲的百年跨文化之旅,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縮影。梁燕教授最後總結道,隨著中國戲曲不斷“走出去”,它不僅是國家文化自信的見證,也成為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窗口。面對當代全球化浪潮,中國戲曲的國際舞台仍在拓展,而它帶來的思考與啟發,也將持續影響著世界。

註:“中國戲曲在世界的影響與接受”為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跨學科視域下的早期歐亞文明交匯”講座之第二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