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獨家探秘香港拆彈專家:每年處理逾百宗爆炸品案

日期: 2025-10-18

  香港中通社10月17日電 題:獨家探秘香港拆彈專家:每年處理逾百宗爆炸品案

  香港中通社記者張明臻

  今年9月19日,香港鰂魚涌居民區附近地盤發現重1000磅的美軍ANM65空投炸彈;經歷10小時、疏散逾6000居民、使用1000多個沙包,在警方爆炸品處理課十餘名隊員與其他部門的共同協作下,炸彈危機安全解除。

高級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


  “香港地下其實能找到很多二戰時期未爆的軍火,這是香港在處理戰爭遺留爆炸物技術上,於世界都數一數二的原因。”負責統籌當日行動的高級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

  二戰時期香港是激烈戰場之一,美軍在香港多次進行大小不同規模空襲以破壞日軍據點。至今,香港市區的地下和水下仍埋藏不少未爆彈藥,亦有小型手榴彈等。

  “戰時被破壞的一些舊樓現在差不多過7、80年,進入重建階段。以前樓層較低,打樁較淺,而重建會起高樓大廈,打樁會深很多米,隱藏更深的戰時炸彈會露出,未來還會繼續出現。”

  香港地少人多,李展超指出,爆炸品沒辦法做到轉移後再處理,只能將周圍居民疏散,現場拆彈,隊員需將技術和經驗極致化,世界沒有一個爆炸品處理部門像香港這樣現場操作。

  “我們的經驗是被逼出來的。”李展超坦言,每個地區有各自特質,如東北三省,今時今日仍處理好多二戰日軍留下的毒氣,這是香港沒有的經驗。

  負責當日行動的炸彈處理主任張立得對記者介紹,處理炸彈步驟最主要分兩部分,先以水力磨沙機切開炸彈殼,再用可控低溫燃燒分別燒毀裡面的頭尾引信等。

炸彈處理主任張立得


  操作僅分兩步,實施卻相當複雜。

  當日香港傾盆大雨,處理炸彈時又處黑夜。“受大雨影響,機器有輕微故障,炸彈亦出現輕微移動、以及炸藥被淋濕,導致切割很容易有1、2cm的誤差,過程極富挑戰性。”

  爆炸品處理課於1972年成立,全職隊員約30人,後備軍約70人,每年都會處理100至150宗大大小小不同爆炸品案件。

  目前,他們已處理過6次1000磅的空投炸彈,而除了排除歷史遺留危險,應對與時俱變的作案手法,也是一項持續而重要的使命。

  “15年來,應該講不敢忘記每次經驗,也要求隊員不要只記住特定案件。因為做爆炸品處理,最需要高度經驗和累積,令你成為更好的操作員,物理、化學知識反而不是優先考慮。”李展超強調。

  據了解,為了完成符合香港特性的爆破任務,爆炸品處理課與內地廠商合作,定製了名為“小熊貓”的機器人,雖然外形跟很多小型排爆機器人很像,但機器手臂、鏡頭、以及摧毀器系統,全由香港提出概念後製造。特別之處在於,配有兩支搖控發射水炮摧毀器及五組實時鏡頭,主要用於較小空間內的土製炸彈摧毀任務。

  “我認為能作好爆炸品處理員是很兩極化的人。”張立得則指出,既要守規則,又要跳出框框;既要有團隊心,又強調個人能力。當然,對爆炸品的認識,將專業儀器操作深入肌肉記憶是基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