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9日電 無國界醫生(香港)於上周六(4日)在香港辦事處舉辦“無國界醫生體驗日:危機中的戰傷”工作坊,是次活動與香港亞洲醫學生學生會合作,吸引了65名於香港就讀醫科或護理學的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參與。工作坊旨在讓醫護學生了解組織在衝突地區提供醫療護理的挑戰,並認識救援人員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靈活應對各種緊急醫療情況。
工作坊由四位來自香港、具備前線經驗的救援人員帶領,包括護士趙卓邦、骨科醫生唐頴思、深切治療科醫生陶巧敏及麻醉科醫生吳少彬。四名講者在分組環節中,展示如何在前線救援時靈活變通,運用當地僅有的簡單工具應對複雜的醫療需求,包括自製胸腔引流瓶、運用不同的麻醉針頭以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以塑膠軟袋暫時包裹外露腸臟,以及模擬出現空襲或爆炸等大規模傷亡事故後分流程序。
共有65名香港醫護學生參與工作坊,了解無國界醫生在衝突地區提供醫療護理的挑戰。(圖源:無國界醫生)
除了互動分組環節,講者亦分享了參與醫療人道救援的工作經驗與價值,包括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初衷、參與國際救援的注意事項,探討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及語言的同事和病人建立互信。一眾參加者踴躍發問,其中香港中文大學醫科二年級生洪同學表示:“體驗日別具意義,活動聚焦於衝突地區提供的醫療護理,涵蓋不少在本港較少接觸的病例,講者分享的救援前線經驗令我獲益良多。更重要的是,活動讓我更了解病人在危機中的不同醫療需求,從而明白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的重要,加強我日後參與人道救援的決心。”
骨科醫生唐頴思(前排右一)展示在前線救援時,如何以塑膠軟袋暫時包裹外露腸臟。(圖源:無國界醫生)
體驗日現場設有一個聚焦加沙戰爭的展覽,旨在讓參加者具體了解戰火造成的苦難和人命傷亡。展覽特設一幅紀念牆,悼念自加沙戰爭爆發以來被殺害的15位無國界醫生同事;另外,場內亦擺放了一個由即食營養治療食品“Plumpy'Nut”(主要以花生和奶粉製成)組成的互動裝置,令參加者了解這種常用於治療營養不良兒童的治療食品於前線救援的作用,從而認識正在加沙發生的饑餓危機,以及人道物資被武器化的現況。
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主席趙卓邦感謝參加者的積極參與,並希望他們繼續支持組織獨立、中立、不偏不倚的醫療人道救援工作。他說:“無國界醫生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加深參加者對全球人道危機的關注,包括曠日持久的加沙戰爭。根據加沙衞生部的最新數據,戰爭於過去兩年已造成超過66,000名巴勒斯坦人被殺害,其中包括逾18,000名兒童。”
趙卓邦續說:“隨着以色列升級在加沙市的軍事攻勢,以軍的坦克更推進至距離組織支援的診所不足一公里,我們的員工面對無法接受的安全風險,因此被迫於上月底暫停在加沙市的醫療工作;組織繼續在加沙南部提供緊急醫療護理。加沙正面臨種族滅絕,希望一眾參加者將於工作坊所得到的資訊分享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武裝衝突等危機所造成的人道災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