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9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以科創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繼續在香港舉辦大獎周活動,在此前夕,一系列科普活動率先登場為下月的大獎周預熱。首場“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講座9月27日於香港科學館舉行,由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國際著名港產粒子物理學家陸錦標教授主講,吸引約250名本地中學生及家長參與。
陸錦標教授發現了新的中微子震盪模式,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對稱性,為破解宇宙為何有物質存在的奧秘提供了新角度,並在2019年獲頒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在“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講座中,講解“破解中微子振盪的密碼”,並分享他的成長、求學及從事科研的經歷。
曾遇挫敗萌放棄念頭
他憶述當年擬在大亞灣核電廠開展實驗時,曾碰到不少挫折。當時身在美國的他,先後向不同機構尋求合作,均被拒絕,一度猶豫是否應該放棄,幸好最終得到中央政府幫忙,才能在核電廠開展實驗。
談到學習,陸教授憶述,小時候家中有東西破損,很多時都要身為大哥的他去修理,令他漸漸對工程及科學產生興趣,長大後投身科學研究。他坦言,自己性格比較害羞及內向,直到去美國求學後,才慢慢敞開心扉,變得比較開朗,願意與人溝通。這轉變幫助了其發展,因為他的大型研究需要跨學科的合作,能與人溝通十分重要。
投身科學條件必須有熱誠
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醫科,並在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教授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劉璟龍同學擔任互動環節主持人,他問到中學生可以如何審視自己是否適合向科學之路發展,陸教授表示,投身任何工種都必須有熱誠,若有厭惡必會產生壓力,不會做得好;因此,從事科學先決條件是要有熱誠,而且研究往往花費很長時間,需要有投入度及堅毅才能走下去。
身兼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的盧煜明教授在錄像致辭中形容,從事科研並非單單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態度及精神,即使面對失敗仍勇於接受挑戰,持之以恆地學習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參與講座的同學們有機會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感受科學家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啟發勇敢追尋科學夢想。他期望同學從中感受到科學家精神,即使將來沒有投身科研,亦對學習會有幫助,畢生受用。
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22至26日,第三度於香港舉辦。除了科學峰會、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頒獎典禮與音樂會等重點活動外,在9月27日及10月14日分別舉行兩場科普活動“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讓一眾本地中學生有機會與國際傑出科學家交流,藉聆聽他們的科研經驗,啟發自己的科學興趣,從中找出自己的未來路向。另外一場“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講座將於10月14日在香港太空館舉行,講者為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物理化學家楊學明教授,主題為“追求卓越︰我的科學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