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學者分析“按實補價”降低香港開發北都門檻

日期: 2025-09-18

香港中通社9月1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發表上任後第四份施政報告,以專題闡述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時,提出多項措施,包括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等。受訪學者認為相關政策降低前期開發門檻,有助鼓勵業主按能力參與土地發展。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李家超表示將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小組、簡化行政措施拆牆鬆綁、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

其中,以“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備受關注。這意味著,容許業主以實際興建樓面及實際用途釐定應繳補價,並考慮容許發展商按實際開發規模分階段補繳地價。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對中通社記者指出,香港過去賣地時需要全部繳付金額後再談補地價問題,然後才可以進行開發。新政策的“分階段補繳地價”,可“邊開發邊補地價”,降低了前期開發門檻。

在莊太量看來,開發北都如此大的土地,需要大規模的人才及人口進入。“比如說把香港人口提高到一千萬,有了住房需求;發展商看到有足夠人口,自然更願意來北都投資開發。”他指,降低投資門檻是吸引投資的其中一個環節。

北都的大學城發展模式也是重中之重,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小組之一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研究把香港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深度結合發展,以及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的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

“優才或專才攜家庭來港,他們自然期望子女可以就讀名校。”莊太量指出,教育、科技配套後,才能更吸引人才遷居到北都,否則在北都工作的直接成本太高,北都需要把更多中小學及名校“搬”過去。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亦認為,“按實補價”有助鼓勵業主按能力參與土地發展。不過,由於業主只按實際興建樓面面積補繳地價,日後較難在已建成的建築物上加建,或會影響土地的發展潛力。

葉文祺提出建議,特區政府可在高發展潛力的新發展區劃定不同大小的地塊,讓發展商按能力參與發展,把剩餘的發展潛力靈活調配。

簡化行政措施方面,還包括參考內地“1.5級開發”概念,推進分階段開發模式試點。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邱勇指,該模式的核心在於有序發展利用尚未出讓或待開發的土地,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如零售、娛樂或會議展覽項目。

“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開發的資金門檻,還能有效吸引企業進駐,創造經濟收益,進而匯聚人流,刺激地區的經濟活力。”邱勇指。

李家超還點出,如合適,“按實補價”等行政措施亦可套用在北都以外的地方。如此看來,加快北都發展的系列措施或許可作為香港推進其他基建的先行先試試驗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