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7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拆牆鬆綁,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項法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認為,有關建議令整個發展北都的行動計劃更細緻。
2025年5月,一個在河套地區建設中的工地。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葉文祺建議,稍後特區政府可進一步交待如何協調各建議的工作範疇,例如“北都發展委員會”下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會在各發展區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成立園區公司,並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律,而現時的法例及工作指引已涵蓋審批圖則、收地、及批地程序,因此建議特區政府清楚界定新專屬法律的界線,並預早制定萬一出現新專屬法律與現行制度出現衝突時的處理方案。
在“按實補價”方面,葉文祺認為有助鼓勵業主按能力參與土地發展,有助加快北都發展。他認為特區政府可在高發展潛力的新發展區劃定不同大小的地塊,讓發展商按能力參與發展,把剩餘的發展潛力靈活調配。
在“園區公司或機構”的安排上,葉文祺認為《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園區公司,方向與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的研究建議一致,顯示特區政府已經開始考慮透過專責平台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產業園發展。
葉文祺同時指出,未來園區公司可以根據各區的產業特性,訂立清晰的關鍵績效指標,例如招商引資金額、產業入駐率、就業創造、研發投入比例等,並緊貼洪水橋、新田科技城、牛潭尾等不同新發展區的發展重點,做到“一區一策”。
葉文祺補充,若能讓園區公司承擔“整合土地、基建、招商、產業服務”的綜合角色,並以分區重點作為績效錨點,將有助建立真正的產業生態平台,而不只是單純的土地發展工具。
另外,就《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優惠政策包”,葉文祺建議,政策包可包括具針對性的政策工具,例如以提升相關產業的附加值作爲核心指標,確保企業帶來的效益遠不止於落戶,同時對香港的經濟產生實質貢獻。
在土地政策方面,特區政府亦可因應不同發展階段靈活採用直接批地、限制性招標等多元機制,以吸引對口產業、策略性企業落戶,避免因單一招標模式而錯失具潛力的投資。
同時,他建議特區政府對獲得政策優惠的企業設立履約承諾與公開披露制度,要求定期交代投資額、研發支出、就業數據,以確保公共資源換來實質回報,以釋除社會疑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