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生活

孟凡:美參議院象征性“推翻”特朗普關稅背後的美國政治僵局

日期: 2025-11-01

當地時間10月30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7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一項旨在終止總統特朗普時期全面關稅的決議。這次決議是反特朗普勢力對現行貿易政策的一次反擊,同時也是華盛頓內部經久不息的兩黨競爭和政治僵局深刻的縮影。然而,這更像是一份民主黨精心策動的“政治宣言”,而非一項具備實際效力的政策逆轉。

自特朗普執政以來,其實施的全面關稅政策以及中美貿易戰,在過去幾年對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造成了巨大衝擊,導致多邊貿易規則遭到破壞,全球供應鏈分裂。

而參議院通過這項決議,表明美國內部已意識到過度依賴單邊主義和關稅武器的弊端,這可能釋放出美國願意重新參與多邊貿易體系的信號。這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積極信號,有助於穩定國際貿易環境,同時降低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重建國際合作信心。

但是,從立法程序來看,這項決議的象征意義遠大於實際效果,其政策影響力幾乎可以被忽略。

首先,決議必須獲得眾議院的通過,而此前眾議院的共和黨人多次成功阻撓了類似推翻關稅的立法行動。在當前國會分裂的格局下,決議在眾議院獲得通過的可能性極低。其次,即使決議能够奇跡般地跨過眾議院門檻,它還面臨著總統的否決權。要以國會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推翻總統否決,在眼下的政治環境下無異於天方夜譚。因此,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心知肚明,這項參議院的投票,注定是一場“胎死腹中”的政治動作。它不是一項可能生效的法律,而是民主黨用來表達對特朗普單邊、激進貿易政策的持續反對態度。

然而,儘管缺乏實效,這次投票依然為未來的美國貿易政策定下了一個“風向標”:即參議院內部仍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渴望回歸更傳統、多邊、程序正義的貿易體系。

從這次決議中也可看到美國兩黨的博弈,沿著關稅劃出的“楚河漢界”。這次投票結果清晰地展示了美國兩黨在經濟政策上的深刻對立和分裂。

共和黨幾乎一邊倒地堅守著“特朗普路線”的陣地。 絕大多數共和黨人投下的反對票,明確顯示出“特朗普主義”貿易路線在黨內的核心地位。他們視全面關稅為保護美國國內產業、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實現貿易平衡的有效工具。對於共和黨主流而言,關稅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一種政治忠誠和意識形態的表達。這種“固守”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任何對既有貿易政策的重大調整,都將遭到共和黨方面的頑強抵抗。

同樣地,民主黨結成的是反擊單邊主義的聯盟。 民主黨人及少數溫和派共和黨人的支持票,反映了他們對特朗普政府時期“單邊、激進”貿易政策的強烈不滿。他們的核心訴求集中在程序正義和經濟理性兩個方面。他們批評總統繞開國會立法程序的行為,并認為全面關稅的實施傷害了美國的消費者,損害了依賴進口零部件的國內企業,并破壞了與傳統盟友的關係。他們的支持票,代表了對回歸自由貿易原則的集體呼喚。

參議院的關稅決議,是美國政治體制中“否決政治”(Veto Politics)的典型體現。但真正的政策調整仍然異常艱難。

真正的決戰將在下周的最高法院展開,其裁決將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議程構成實質性挑戰。

對於許多支持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來說,推翻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唯一現實途徑在於司法系統。他們寄望於最高法院能够限制總統的權力,從而避免一場與黨內領袖的政治硬仗。

對於特朗普政府而言,最高法院的裁決是其議程中最重要的未決事項之一。特朗普本人已公開表示,如果法院限制他的權力,美國將陷入“多年疲弱、混亂的金融困境”。特朗普此番言論的意圖‌,既是‌施壓司法機構‌,也是為其後續行動鋪墊‌。特朗普通過渲染“金融困境”的後果,試圖影響最高法院的獨立判斷,將司法裁決政治化,塑造“法院阻礙國家發展”的叙事,將司法裁決與“國家危機”掛鈎,強化支持者對其“強人政治”的認同,轉移對政府其他問題的關注。

而特朗普在關稅政策上的強硬態度,從他第二任開始就表露無遺。據華爾街見聞引述一位接近白宮的人士透露,“無論結果如何,這都不會使他們的整體計劃偏離軌道”,并指出特朗普政府數月來一直在準備替代方案。

貝森特也曾提及,一個備用方案是動用一部1930年的關稅法,儘管其效力可能不如當前使用的工具。此外,政府還可能增加使用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即所謂的“232條款”)的行業性關稅。因此,這場蔓延至全球的貿易戰的最終或將仍然持續,而美國內部的政治僵局也將愈演愈烈。

(作者孟凡 國際問題專家,時事評論員。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