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經過幾個月的激烈競爭,新一屆國民黨主席的選舉終於塵埃落定。在約33.14萬黨員中,共有近13萬名黨員參加投票,結果,鄭麗文以64667票和超過50%的得票率勝出,當選為新一屆國民黨主席。
鄭麗文。香港中通社圖片
選舉基本情況。回顧此次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可謂一波三折。剛開始,國民黨在反對民進黨推動的惡性“大罷免”的鬥爭取得完全勝利後,黨主席朱立倫“交棒”的態度非常堅決,同時希望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隨後,作為黨內擔任下屆黨主席呼聲最高的盧秀燕,卻多次婉拒朱立倫的勸說,並明確表示不會參選下屆黨主席。再後來,在此背景下,多位黨內重要人士和中生代人士紛紛表露參選意向。在9月中旬登記參選前,共有九名黨員表態要參選黨主席,分別是民意代表羅智強、前民意代表鄭麗文、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國民黨副秘書長張雅屏、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彰化縣議長謝典林、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國大代表”蔡志弘。這是國民黨自2001年進行黨員直選黨主席以來,表態參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最終,有羅智強、鄭麗文、張亞中、卓伯源、郝龍斌、蔡志弘6人登記參選黨主席,也是歷史之最。
因為國民黨的下一屆黨主席任務非常艱巨,不僅要負責島內22個縣市長候選人的提名,布局2026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還要組織好2028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的選舉。其中,2028年的選舉結果關係到國民黨能否東山再起、重返政壇主導權的重要目標。此外,這次黨主席選舉,對具有132年歷史的“百年老店”來說,可謂處於新老交替、承前啟後的關鍵時刻,也許會關係到國民黨未來的前途和命運。
各方主要觀點。在競選期間,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無論未來的國民黨主席是誰,至少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黨主席必須要公開承諾,202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跟民意代表選舉絕對是最高目標,必須無私無我;第二,黨的政策和論述必須重新回到國民黨黨章和黨綱來運作(即堅持“九二共識”);第三,最重要的是新任黨主席一定要有能力實現“藍白合”,這是他作為國民黨終身黨員對黨最重要的呼籲。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則明確表示,“我支持誰?標准很簡單:堅守‘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謀求兩岸統一的候選人。”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更是明確呼籲,“國民黨的世代交替現在是時候了。”值得肯定的是,登記參選黨主席的6位候選人在競選時都明確表示,一旦當選,在兩岸關係上一定會堅持“九二共識”。
此外,6位候選人大致可以分為穩健派和改革派。以郝龍斌為代表的屬於穩健派,他的有關論述與朱立倫高度重合,既表態“親美”,又強調“和中保台”,還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黨內一部分重要人物和縣市長及地方派系比較支持他。以鄭麗文為代表的屬於改革派,她不僅理直氣壯地認為:“我是中國人”,反對民進黨“去中國化”,而且主張國民黨要有骨氣,與民進黨進行堅決鬥爭,並呼籲進行黨內改革。黨內希望實現改革和大部分年輕及具有自主性的黨員都比較支持她。
勝選主要原因。此次選舉結果表明,黨主席選舉的投票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化,位居第二名的郝龍斌與鄭麗文的得票數相對比較接近,可見,穩健派和改革派的支持者在黨內都占有較高的比例。最終鄭麗文勝出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國民黨基層黨員希望實現“世代交替”。長期以來,國民黨的黨主席基本上都是論資排輩,目前在33.14萬黨員中,年齡65歲以上的黨員超過22萬,導致黨內的年輕人很難成為中堅力量,所以,年輕黨員要求結束“老人政治”,更希望實現“世代交替”。二是,不希望“戰鬥藍”只是一個口號。國民黨的“戰鬥藍”已經提出數年,但在與民進黨的鬥爭中,卻始終“溫良恭儉讓”,幾乎沒有絲毫戰鬥力,而鄭麗文犀利的問政風格和直率的言語,甚至經常語出驚人,讓年輕黨員看到了真正的“戰鬥藍”。三是,要找回國民黨的“黨魂”。長期以來,國民黨雖然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但是面對民進黨賴清德當局拋出完全違背島內“憲制性規定”的“新兩國論”和所謂“境外敵對勢力”及“台灣地位未定論”,不僅沒有依據台灣的“憲制性規定”對其進行嚴正的批駁,而且也缺乏運用“九二共識”與其進行堅決鬥爭的勇氣和底氣。特別是在民進黨的追殺下,很多高層人士都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鄭麗文則在競選期間不僅理直氣壯地說“我是中國人”,而且痛批民進黨“賣台”,並主張國民黨要有骨氣,突顯了重建國民黨的核心價值,堅持兩岸一中的國民黨“黨魂”。四是,希望實現“藍白合”,爭取2028年島內的執政權。今年“藍白合”共同反對民進黨惡性“大罷免”的勝利,為2026年的“九合一”選舉打下了良好基礎。從在2028年的選舉中能否再次有效實現“藍白合”的角度出發,大部分黨員認為鄭麗文是比郝龍斌更好的人選。
今天,國民黨的新一屆黨主席已經產生,終於完成了“世代交替”。希望新任黨主席能够團結全黨重新出發,帶領全黨在島內政壇發揮應有的作用,並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為台海謀和平、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
(本文作者陳士良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