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9日電 國慶中秋長假結束後,中國內地A股市場於今日復市。長假期間,全球風險偏好顯著回升,大類資產普遍走強,“再通脹交易”成為市場主線。國際金價表現尤為突出,歷史性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大關,白銀價格也同步上漲至13年來新高。全球主要股市集體走強,日經225指數期間累計上漲超過6%,領跑全球市場;美股三大指數穩步上揚,德國DAX指數漲幅也超過2%。
圖為深圳證券交易所 圖片來源:新華社
分析認為,全球貨幣政策寬鬆預期升溫,特別是美聯儲降息前景明朗,成為推動風險資產上漲的主要動力。海外市場的積極表現,為以A股和港股為代表的大中華市場在第四季開局創造了有利環境。
從市場結構來看,資源品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成為關注焦點。貴金屬、基本金屬及能源金屬價格全面走強,反映出市場對通脹前景和地緣格局的重新定價。與此同時,AI產業催化效應持續顯現,OpenAI發布的新一代視頻生成模型Sora 2引發市場熱烈反響,展現了AI在消費端的應用潛力和商業化空間,同時也強化了存儲芯片等高景氣細分領域的增長預期。
就大中華市場而言,多家機構預計節前領漲的科技成長風格將在10月延續。AI算力與應用、創新藥、機器人技術等被視為核心主線。有分析指出,中國科技產業正處於關鍵突破節點,技術革新將持續強化相關資產的重估邏輯。
除板塊輪動外,指數層面的關鍵點位也備受市場關注。國際金價突破4000美元,引發投資者對A股上證綜合指數能否挑戰4000點大關的討論。從技術面看,該點位是連續2007及2015年歷史高位的趨勢線關鍵阻力位,拋售籌碼壓力相對較輕,若有效突破將打開更廣闊的上升空間。
在科技主線與指數關口的共同推動下,港股市場也有望受益。由於港股與A股聯動緊密,同時又受國際資金流動和海外市場情緒影響,在全球風險偏好回暖的背景下,疊加內地經濟穩增長政策的持續支持,投資者可重點關注與A股科技主線聯動性強、流動性佳的優質標的。
展望十月行情,建議投資者保持關注,聚焦具備真實產業趨勢和業績支撐的領域。資源(受益於再通脹與安全主題)、科技(特別是AI硬件與應用)、以及具備出海能力的優質企業,仍是核心的結構性機會所在。此外,十月上市公司三季報將陸續披露,企業盈利表現將成為檢驗成色的關鍵因素,值得市場密切關注。(綜合中國經濟網,21經濟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