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財經

AI債券1.2萬億美元登頂​ 熱潮背後是機遇還是風險?

日期: 2025-10-10

香港中通社10月9日電(記者 關秀英人工智能(AI)浪潮持續推動全球相關投資與融資高速增長。摩根大通8日數據顯示,與AI相關的債券規模已擴大至1.2萬億美元,超越美國銀行業債券,成為美國投資級債券市場最大板塊。這一現象背後,是市場對AI產業長期價值的認可,還是蘊藏風險的泡沫?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9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時指出,AI相關債券登頂成為最大板塊,本質是市場對AI產業“未來生產力核心”地位的共識驅動。“無論美國還是中國,均將AI視為未來數十年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他解釋,AI技術正從基礎研究走向產業落地,預計將滲透製造、醫療、金融等全領域,甚至部分取代傳統行業。這種“不可逆的產業升級趨勢”,吸引資本通過債券市場提前布局,推動相關債券規模急劇膨脹。

此外,全球主要經濟體對AI的政策支持(如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中國“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進一步強化了市場信心。“投資者相信,AI產業的長期回報將覆蓋短期波動,因此願意通過債券形式參與這場技術革命。”麥萃才道。

風險辯證:高增長背後的分化與隱患

AI債券規模飆升的同時,風險問題備受關注。麥萃才強調,是否存在高風險,關鍵看發債企業所處的AI產業鏈階段與盈利質量。他以英偉達為例,作為AI芯片核心供應商,其技術壁壘高、市場佔有率領先,現階段已實現穩定盈利。“若英偉達發債,即使規模達一萬億美元,相較其數萬億市值,債務佔比仍偏低,償債能力強,風險自然可控。”麥萃才認為,上游企業因掌握核心技術與定價權,盈利確定性高,債券風險較低。

中游模型與下游應用:虧損普遍,風險懸浮

相比之下,中游(AI模型開發)與下游(垂直應用)企業多處於“燒錢擴張”階段。麥萃才以DeepSeek、ChatGPT(OpenAI)、文心一言(百度)為例,指出這類企業雖技術領先,但尚未形成穩定盈利模式。“模型訓練需要巨額算力與數據投入,應用端則需教育市場、打磨產品,短期內難以實現收支平衡。”若此類企業發債,償債資金主要依賴融資滾續或股權轉換,“一旦市場冷卻或融資受阻,債券違約風險將顯著上升。”

中國市場:應用端領先,但盈利仍需突破

麥萃才特別提到,中國在AI應用層面表現突出,“雖在基礎模型研發上與美國有差距,但在政務、醫療、製造等垂直場景的落地速度更快。”然而,即便是應用端企業,多數仍處於虧損狀態,“真正實現盈利的集中在‘一頭一尾’——上游芯片或下游高毛利的專用場景(如安防、自動駕駛等)。”

投資建議:穿透產業鏈,關注企業“造血能力”

面對AI債券的投資機遇,麥萃才提醒投資者需“穿透產業鏈階段,聚焦企業核心財務指標”。首先是看階段,上游企業因技術壁壘與盈利確定性,債券風險較低;中游與下游企業需謹慎評估其商業模式與現金流狀況;其次是看盈利。債券本質是還本付息的承諾,虧損企業若無明確盈利時間表,債券償付將依賴“新債還舊債”或“股債轉換”,潛在風險高;最後是看評級。信用評級是重要參考,低評級債券即使標的為AI企業,仍屬高風險資產。

麥萃才總結,AI產業的“百花齊放”可能隨著技術迭代進入“贏家通吃”階段。投資者需區分“技術領先”與“商業成功”,避免因概念熱度忽視基本面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