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財經

通說:“恒生指數再無恒生”

日期: 2025-10-10

香港匯豐銀行9日公告,將旗下恒生銀行私有化,取消其上市地位,此舉意味著這家扎根香港近一世紀的金融機構,將結束其長達53年的上市地位。

恒生銀行已有92年曆史,是香港主要銀行之一,也是港股恒生指數的創立者,私有化消息傳出後,市場甚為震驚。

私有化建議,對恒生銀行全部已發行股本估值,約為2903.05億港元,匯豐亞太將根據建議,向計劃股東以現金支付總額1061.56億港元。公告指,私有化作價相當於隱含2025上半年度市帳率1.8倍,遠高過香港可比同業公司中位數的0.4倍。

恒生銀行將保留持牌銀行認可,并維持獨立企業管治、品牌形象、獨特市場定位,以及分行網絡,計劃繼續通過匯豐及恒生銀行兩大品牌服務香港市場。

對於匯豐為何私有化恒生,市場上有傳言指是因為恒生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該行7月公布中期業績,不良貸款由去年底的6.12%,上升至今年6月的6.69%。

恒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與本地商房市場低迷有關。

一般而言,企業選擇私有化,通常基於以下幾項戰略目的與好處:

首先,價值重估與資產優化。當公司股價被市場長期低估,或其帳上擁有大量未被充分認可的資產時,若大股東與管理層對公司長期前景極具信心,便可能認為將公司私有化更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毋須受制於公開市場的短期估值。

其次,能有效提升決策效率與營運靈活性。私有化後,企業在制定策略與執行決策時,將不再受到上市規則、頻繁的監管審查以及眾多公眾股東意見的掣肘,決策流程得以大幅簡化與加速。

第三,能够降低運營成本,因上市公司或需按季、按半年公布業績,讓公眾審視。這些都構成可觀的營運成本與管理壓力。私有化後可以免卻相關成本,企業可專注於長期發展,不必過度關注短期股價波動。

第四,則是有利於保護商業機密。私人公司毋須公開敏感的財務數據或業務細節,既能減少公眾監管,更有助於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保護自身的競爭優勢。

匯豐亞洲及中東地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向媒體說,這次建議私有化恒生,“恒生方面的壞帳,是完全不在我們的戰略考慮上”。此外,恒生私有化後,仍會以銀行地位繼續運作。

匯控行政總裁艾橋智表示,此舉純粹是基於戰略考慮而做出的商業決定,這是一項促進增長的投資,展現集團對香港前景的信心,與壞賬情況無關;30%的溢價是非常可觀、很有吸引力的報價,并預計將進一步精簡和簡化。

金管局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知悉有關計劃,一直與相關銀行保持溝通,并按既定機制及程序進行有關監管審批。留意到匯豐表明交易是對香港一項重大投資。交易完成後,香港匯豐銀行及恒生銀行將繼續作為兩家獨立認可機構營運。

另有股票分析師表示,恒生私有化之後,可與匯豐發揮協同效應。但市場上有人關注恒生私有化後,會否出現裁員潮。

恒生銀行於1933年3月初創立,當年是香港主要華資銀行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華資銀行因為過度放貸,加上房地產泡沫,觸發香港於1965年初爆發有史以來首次大型銀行危機。

當時危機牽連甚廣,恒生銀行出現擠兌,其後匯豐入主恒生,以港幣5100萬元收購恒生51%股權,但恒生保持獨立營運,并於1972年在港上市。

恒生指數在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公眾發布,并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該指數是由有“恒指之父”之稱、恒生銀行前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所創製,當時關士光受恒生銀行時任董事長何善衡所托,何希望創立一個“香港的道瓊斯指數”,於是恒生銀行建立了一套追蹤港股的指數。

恒生銀行最初以100點為基本點,有30支成分股;恒指成立之初只供內部參考,到了1969年底才對外推出,成分股增至33支,這些公司被市場視為香港的“藍籌股”。

恒生指數創立初期,其成分股不包括恒生銀行。而當時33只“元老級藍籌股”,至今僅餘下4只仍是藍籌股,分別是中電(002)、中華煤氣(003)、匯豐控股(005)有限公司以及當時是港燈的電能實業(006)。至於九倉(004)、大酒店(045)及太古A(019)等,雖已非恒指成分股,但至今仍在港股市場掛牌交易。

恒生銀行上市以來,與匯豐一樣,被廣大香港投資者視為港股中的支柱,每逢經濟或政治動蕩不安,匯豐和銀行股價都會反映出來。

匯豐一旦成功私有化恒生銀行,恒生指數中將再無“恒生”,相關情況當日在社交平台引起網民討論。

有網民表示,恒生指數是否應改名為“匯豐指數”;亦有網民感嘆:“真是沒想到有生之年見得到恒生指數沒有恒生”、“香港都市傳說:菠蘿包無菠蘿,恒生指數無恒生”。

不過,對於長期依賴恒生銀行股息作為穩定收入來源之一的散戶而言,最實際莫過於有網民感嘆:“今後少了一隻收息股了”。

9日當日,恒生銀行升25.8%,收市報149.8元;匯豐股價則下跌5.97%,收市報10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