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一項軍事同盟條約,在未來,兩國如果遭受到一方的武力進攻,那麼另一方也會將其視為對自己的侵犯,有權利且必須采取足够的手段,并且協助盟友進行防禦。
很多人將此視為中東格局重大的改變,這有些可能言過其實了,畢竟沙特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由來已久,并且兩國的軍事合作深度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早就已經事實上是同盟關係的存在了。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沙特開始建設自己武裝力量現代化的時候,第一個找到的盟友就是巴基斯坦。因為兩國都曾經跟既往的大英帝國有著深度的淵源,沙特阿拉伯的現代化武裝力量基本上是在英國的幫助下建立的,而巴基斯坦軍隊則是曾經作為英屬印度軍隊的一部分,兩次為英帝國的世界大戰出力。
所以兩國在部隊體制,人員訓練模式等等方面,也基本上都是按照英國的模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派,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同屬遜尼派伊斯蘭國家,價值觀認同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派上一致的因素,讓雙方的人員在生活習俗上比較容易協調融合,再結合了巴基斯坦的西部鄰居、沙特的北部鄰居正是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伊朗,雙方在地緣戰略上也有確實合作互補的需求,讓合作的成本和門檻降至最低。
於是,從最初巴基斯坦向沙特空軍派出大批的軍事培訓人員開始,以及後來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等等局勢變化,兩國的軍事合作是在不斷的升級,以至於即便是現在,巴基斯坦陸軍也常年有上萬人駐扎在沙特。根據國內媒體的公開報道,駐沙特的巴基斯坦軍隊大約是有兩個裝甲步兵旅的建制,另外,包括了各軍兵種和部門進行培訓的所有人員。
另外,沙特陸海軍中,也同樣存在大量的巴基斯坦籍士兵,乃至士官和部分下級軍官,至於他們的身份問題,目前未見明確的公開報道。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沙特空軍中大量的飛行員也是巴基斯坦人,他們是基於兩國既往的種種合作協定,以巴基斯坦現役軍人的身份被派駐的,他們跟自己的沙特同事一樣,直接參與了沙特空軍歷次的一線作戰行動。
除了人員上的交流之外,巴基斯坦在國防建設方面也得到了沙特大力的財政支持。比如,自獨立以來巴基斯坦始終受困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家財政常年處於入不敷出的窘境,另一邊,又要面對來自東方的印度這個體量數倍於巴基斯坦的國家的軍事壓力。巴基斯坦被迫大力發展的軍事工業,即便是可以以低廉優惠的價格從外部獲得種種技術裝備層面的支持,但是最基本必要的投資仍然是面對很大困難。
而沙特阿拉伯因為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國家財政一直處於高度富裕狀態,那麼,向巴基斯坦軍事工業進行投資,這就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了。巴基斯坦也確實從中受益頗豐,從建立最基本的武器彈藥工業到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生產線,這些進展無一不包含沙特的投資之功。
從以上的雙方這些既往合作歷史來看,如果不能用“軍事同盟”來概括這種模式,那也確實很難找到其他更合適的詞彙了。
所以這一次雙方簽署的軍事同盟條約,其實不過是把既往的種種合作進行了一個整體的歸納和總結,并且用條約的形式正式公開和固定化而已。
唯一不同於雙方既往合作的重點在於,巴基斯坦明確的宣布向沙特提供“核保護傘”。這一條也讓雙方公開和固定化軍事同盟的針對對象更顯而易見了。
畢竟,能對沙特進行核威脅的國家,在這個地球上是屈指可數的。幾個核大國,是不會有興趣去做這個事,曾經的其他阿拉伯國家嘗試進行核開發進程,在經過“阿拉伯之春”後,也已經全部歸零。擁有核潛力并且存在可能對沙特進行核威脅的動機的國家一共就剩下兩個……
那麼,沙特和巴基斯坦雙方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願意表明他們的軍事同盟具有鮮明的特定對象呢?
那必然是過去能够讓沙特阿拉伯獲得安全感的機制,現在變得似乎不那麼可靠了。
比如,也正是近期發生的另外一個有趣的事件。以色列在短短的24小時之內空襲了五個阿拉伯國家,他的行為不但沒有受到阻止和譴責,反而耐人尋味的得到了奇妙的幫助。
在空襲卡塔爾的過程中,以軍的作戰飛機已經超過了自己正常起飛的最大航程,他們完成空襲之後,是如何返回以色列本土基地的?
答案是,駐卡塔爾首都郊外的烏代德空軍基地的美軍出手了。
儘管美國官方表態,他們在最後一分鐘才知道以色列的行動已經來不及阻止,并且盡快的通知了卡塔爾,可是,他們卻在以軍空襲完畢幾分鐘之內就讓烏代德空軍基地出發的加油機趕到指定位置,為以軍機群進行加油……
這個事件也許讓阿拉伯國家對他們既往的安全保障機制有個新的理解。
近期,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所作所為,充分的表明了“大以色列”并不是以色列民間某些勢力的單純臆想,而是時不時的會逐步的上升為以色列的國家意志。而以色列在使用武力去貫徹這種意志的時候是完全不分青紅皂白,無視任何國際法規範的。并且他們的行為不管怎麼樣,殘忍囂張,都是可以得到足够庇護而不被追究的。
阿拉伯國家邀請來的伊斯蘭國家以外的外部軍事力量,在這個問題上不單無所作為,反而還可能助紂為虐,他們自己掏出了大把金錢買來了,讓自己不得不忍受的痛苦。
當然了,如果想一下子將既有的安全機制全部拋棄,把目前在中東地區存在的外部軍事力量掃地出門,這也不是一個理性的選項。畢竟這些外部軍事力量雖然名義上是維護東道主阿拉伯國家安全,但在現實中,他們是為了自己控制中東,確保全球霸權而存在的。
想把他們掃地出門,那就要直接挑戰這個地球上最強勢的霸權,這也是阿拉伯國家不但沒有實力支撐,更沒有膽量去嘗試的選擇。
那麼,明確一個軍事同盟,尤其是能够有核保護傘的軍事同盟,逐步強化自身的安全建設新方案,凍結既有安全模式,在未來相機將其削弱,逐步降低其負面影響,顯然是更合理也更現實的選擇。
所以毫不奇怪,沙特和巴基斯坦的這個軍事同盟一經正式化公開,其他若干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也對此表示了強大的興趣,在未來也確實有參與其中的可能。
所以說,儘管這個軍事同盟的正式公開化只是具有象征意義,但也確實是一個風向標,他確實意味著阿拉伯國家,失去了對既往中東地區事務仲裁者的信任,已經在謀求新的解決之道了。
令人覺得滑稽的是,可能感受到了自己是這個軍事同盟針對的目標之一,以色列的態度展現出憤怒,這不是不可令人理解,但是以色列竟然將憤怒的目標針對了中國。
他們堅持認為,是中國在背後一手推動了這個軍事同盟,試圖用這種方式作為自己未來擴大在中東的影響的手段,乃至將現有的外部軍事力量逐步擠出中東……
不反省自己的胡作非為導致了嚴重後果,這本身可悲也可笑。但是如果在恐懼的歇斯底裡支配之下,對從來貫徹和平合作發展路線的中國,有了不應該的想法乃至舉動,那麼將來很可能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
畢竟,憑著中國今天的國家綜合實力,反制任何對中國利益的侵犯都是現實可行的,而采取的措施卻是冒犯者恐怕難以承受的……
(本文作者為國際政治學者、時事評論員,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