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財經

屠海鳴:破立並舉惠民生 壓軸專章枝葉情

日期: 2025-09-27

連日來,香港市民熱議施政報告,民生話題熱度很高。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的第九章中以“安居生活關愛共融”為題,涉及土地房屋、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等9個重點範疇,提出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方案,篇幅達1.3萬餘字,是報告最長的一章,也是吸納民意最多、最受市民關注和期待的“壓軸專章”。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改善民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他在9月22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民生工程是永遠持續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個“最終”,表明了施政的落腳點;一個“更好”,表明了施政的最高追求。兩個關鍵詞揭示了“施政”的意義所在,也表明改善民生在施政報告的分量。

國務院港澳辦發布的“港澳平”文章:《李家超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展現香港新階段新發展昂揚奮發氣象》,專門提出報告着力提速提質增進民生福祉,真正踐行“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高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的初心願景。

破“痛點” 游刃有餘

香港全民聊“報告”,壓軸專章枝葉情。透過民生的專章可以看出,“民生話題”成為市民和政府的共情、共鳴、共振點。

所謂“痛點”,就是長期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題,已經成為“社會之痛”。在香港,“住房難”、“用地難”是公認的“痛點”。李家超任內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就着手解決這個“痛點”,再看他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解決痛點顯得游刃有餘,令人欣慰!

3年前,公屋申請者平均要等候6.1年才可上樓,現在已經縮短至5.1年;下一步,將邁向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標。數據的變化,表明僵局已經打破,突圍已然成功。

施政報告用了長達2000多字闡述“土地及房屋”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在公屋供應量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如何“豐富置業階梯”,報告提出六項措施(見知識庫),這些措施落地,將使不同收入的市民實現“居有其屋”,也大大提升公屋的使用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特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社交平台分享施政報告的房屋內容時表示,將會繼續努力,落實好房屋政策。特別是從以下方面推動落實:以快速興建的方式,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3萬個簡約公屋;增加資助出售單位供應;助力青年置業;收緊富戶政策;促進建築科技應用;推動智慧屋邨管理;推行“共築‧創業家”計劃,與商界攜手支持青年實踐創業夢想;爭取立法會今年內通過“簡樸房”規管制度的條例草案等。

多少年來,香港“坐困愁城”無解,施政報告房屋及土地政策體現出的新思維,終於解開“死結”,令人眼前一亮,豁然開朗。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所以形成“痛點”,就是因沒有通盤謀劃、自我“鬆綁”、打通關節。從解決住房問題可以看出,相比過往,李家超和他的團隊解決“痛點”的眼界開闊、思路暢通、手法嫻熟,令市民感到政策的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解憂難 精準施策

市民最為敏感的民生事項,除了住房,還有就業、醫療、養老、出行等,這些方面任何細微的“不如人意”,都會引發強烈的社會情緒。從施政報告看,李家超意識到民生事項的“敏感度”,相比於過往,政策措施更加詳細、精準。

在養老方面提出11項措施,涉及居家養老、加強院舍照顧服務、優化大灣區養老安排、支援照顧者等多個方面。比如,持續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由10月起,參加計劃的內地安老院將由15家增至24家,覆蓋城市由6個增至8個。

不少市民對“加強院舍照顧服務”和“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很感興趣。現在,有‌‌很多長者屬“獨居”或“雙老”長者,或自己照顧自己,或一個老人照顧另一個老人。這一趨勢還在擴展,已成為社會之憂,報告提出了對策,令人心安。

施政報告在闡述“勞工支持和保障”時明確提出:“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並指出:“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僱主進行本地招聘時間由四星期延長至六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

利長遠 具前瞻性

講得如此詳細,說明李家超悉心傾聽公眾諮詢階段聽到不少呼聲,在保障本地勞工利益上不繞圈子,直截進行政策干預,力圖達到立竿見影效果。

施政報告在“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方面提出5項措施,其中有:“明年內為賦權基層醫療署提交法案,制定全港性的基層醫療服務標準,建立跨專業服務網絡”、“擴展醫管局家庭醫學門診預防篩查和護理服務和增加服務量”、“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等。

涓涓細流、星星之火,這些措施看似細小,卻可直達千家萬戶,令人感受到“醫療惠民”的溫度。不少市民表示,醫療資源下沉,看病更方便,可以預防“小病拖成大病”。

不少人留意到施政報告涉及民生問題時,不僅注重解決“燃眉之急”,也珍視化解“未來之憂”。

比如,施政報告提出,為應對社會高齡化挑戰,政府會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帶領各政策局制定對策。

截止‌2024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為23.9%,預測到2046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36%。未雨綢繆,及早應對,這體現出特區政府的前瞻眼光。

又比如,施政報告提出“外賣及送貨等數碼平台行業盛行,在便利市民的同時也創造工作機會。政府會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並繼續善用『數碼平台行業三方小組』就持份者關注的議題進行協商。”

“數碼平台工作者”是一個新興群體,關注並保障他們的權益,是事關未來的民生問題,報告專門用一節來闡述,可見對這個群體的重視。

此外,施政報告還提出鼓勵生育、推動婦女發展、支持少數族裔、持續優化關愛隊服務等,都事關香港的長遠發展,詮釋了“關愛共融”的內涵。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非常重視特區政府改善民生,他每次來港調研都要深入社區,直接聽取社區居民的訴求。他多次表示,民生無小事,囑咐特區政府以辦好民生實事贏得市民信賴。

既體恤民情,又問計於民。施政報告涉及民生的政策範圍廣,有些政策還非常具體,回應了公眾關切。熱議之後看行動,接下來,如何落實到位、見行見效,市民們都引頸而望、翹首以盼。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