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4日電 近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在官方媒體發表署名文章,系統闡述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部署。文章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未來將圍繞“雙向賦能”深化佈局:一方面強化技術供給,推動“智能產業化”,通過突破高端芯片、高速互聯等底層技術,構建算力互聯互通平台;另一方面加速賦能應用,推進“產業智能化”,制定行業轉型指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嵌入生產製造全流程。
香港新聞網製圖
這一動態迅速引發國際媒體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斯坦福大學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截至2023年,中國在AI出版物和專利引用量佔比達22.6%,超過歐洲的20.9%和美國的13%,同時中國擁有全球69.7%的人工智能專利。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球頂級AI研究人員分佈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數據顯示,2019年在美國工作的研究人員佔比為59%,中國為11%;而到2022年,美國比例降至42%,中國則躍升至28%。這種人才流動趨勢與中國的產業實踐相互印證,特別是在無人機和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正展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競爭優勢。
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印證了這一競爭優勢。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台,服務機器人產量達1350萬套,均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韓國產業研究院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佔據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報告分析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策支持體系和完善的自主供應鏈建設,這些因素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產業競爭力。
韓國媒體特別關注到中國在推動產業創新方面的系統性做法。韓國產業研究院建議韓國借鑒中國經驗,通過創建需求、促進產業融合和加強全球合作三大支柱來構建本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資本向硬科技領域聚集,同時通過建設高水平製造業創新中心,持續強化其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隨著研究領域向“具身智能”方向演進,中國在先進製造業領域的基礎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綜合環球網,中國經濟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