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4日電 人工智能(AI)浪潮不斷推高電力需求,長期以來制約該行業發展的瓶頸也逐漸從“算力不足”變為“電力不足”。在中美AI競爭白熱化之際,美媒“警告”稱,中國恰恰在電力領域擁有決定性優勢。
哈密—重慶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新華社圖片
英國《金融時報》消息指,中國已加大電力補貼力度,為使用國產AI芯片的大型數據中心提供最高可達50%的電費減免。報道稱,此舉表明中國正激勵科企擺脫對英偉達的依賴,並推動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便在AI領域與美國競爭。
報道稱,當前中國芯片生成同等數量的詞元(Token)所需電力消耗,比英偉達H20芯片高出約30%至50%。而儘管中國芯片會增加能源成本,但中國的電網能够提供比美國更便宜、更環保且短期內穩定的電力。
報道指,甘肅、貴州、內蒙古等能源豐富的中國省份已成為數據中心聚集的熱門地區。隨著電力補貼政策的實施,這些地區的工業用電單價將降至每千瓦時0.4元人民幣左右(約合5.6美分)。
相較之下,美國能源信息署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工業用電單價約為每千瓦時9.1美分。另據美國《財富》報道,美國電網正面臨需求激增、設施老化等問題,目前全美31%的輸電線路和46%的配電設施“已超出使用壽命”。
美國領先的AI企業OpenAI上周喊話美國政府,若想在AI領域持續領先中國,就必須大幅增加對新能源的投資。
OpenAI指出,中國2024年新增的發電裝置容量高達429吉瓦,而美國僅新增51吉瓦,如此巨大的電力鴻溝,將使美國在AI競爭中面臨落後風險。
據美國TechCrunch報道,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近日受訪時透露,當前制約公司發展的最大問題已非芯片供應不足,而是缺電以及缺少可以立馬投入使用的數據中心。
法國《世界報》稱,AI產業正逐漸成為“電力黑洞”。在美國,短期內缺電局面已然迫近。美國咨詢公司ICF預測,到2030年美國電力需求將較2023年增長25%,到2050年增長78%。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到2028年,數據中心預計將消耗全美6.7%至12%的電力。
美國《斯坦福評論》稱,AI競爭本質上是一場“不斷升級的能源戰爭”。當前制約AI發展的瓶頸——算力和人才,正逐漸被一個更為根本的瓶頸蓋過——那就是能源。而在這條關鍵戰線上,中國恰恰擁有“決定性優勢”。
文章稱,中國能源戰略的特征在於:積極布局清潔能源以爭取未來能源主導權,同時擴大煤炭和石油產量以確保當前供應穩定。
文章指,隨著AI繼續呈指數級增長,能源正迅速成為決定該領域未來勝者的關鍵因素。(編譯 李雪萍)
本文為香港新聞網編譯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