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4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近期接連釋放政策信號,全方位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在11月3日開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將放寬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吸引更多資金與人才匯聚香港。他指出,香港在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蟬聯亞洲第一,並獲評為“全球金融科技第一城”,目前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已突破1200家,預計到2032年行業年收入將超過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28%以上。
圖為香港街景 香港中通社圖片
緊隨其後,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公布了“金融科技2030策略”的四大方向,數據、人工智能、系統韌性與代幣化。作為關鍵落地舉措,Ensemble項目沙盒將進入新試點階段,支持數字資產與代幣化存款進行實值交易,標誌著香港在整合傳統金融與代幣化應用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在監管創新層面,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宣布兩項重要政策突破:一是允許持牌虛擬資產平台與合規海外平台共用全球訂單簿,二是豁免專業投資者交易虛擬資產所需的12個月記錄要求。此舉將大幅提升市場流動性,拓寬資產選擇範圍。她強調,新機制已設置多重風控安排,包括海外平台資金預存、實時信號監測等,以保障交易安全。
市場開放亦在持續深化。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香港將於未來數月發布數字資產交易與託管牌照的諮詢總結,並預計在明年初發出首批穩定幣發行牌照。監管機構正研究允許持牌加密經紀商接入全球資金池,進一步推動市場互聯互通。
這股金融科技的發展浪潮同樣體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政策導向中。中國央行副行長陸磊在論壇上指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是金融轉型的重要引擎。中國央行正制定“人工智能+金融”系列政策,引導機構在合規前提下探索金融服務的新邊界,為科技賦能金融提供政策保障。
綜合來看,香港通過放寬投資門檻、創新監管工具、打通全球流動性等多重手段,正構建起一套立體化、高協同的金融科技發展體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兼顧風險管控,這一“香港方案”有望進一步增強其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提供新範式。(綜合21經濟網,環球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