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10月6日中秋節,夜色漸濃、香煙瀰漫、鼓聲震天,一條周身插滿萬餘支香、長達67米的金色火龍在銅鑼灣大坑街巷蜿蜒而出,香火劃出絢爛光軌,300多名舞龍健兒默契配合,市民遊客鼓掌歡呼,迎接香港一年一度的中秋盛事——舞火龍。
香港中通社圖片(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 攝)
大坑舞火龍可追溯至19世紀末。當時瘟疫暴發,為消災滅瘟,村民手扎一條插滿香枝的草龍,在中秋節前後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并燃放炮竹,瘟疫果真消除。自那時起,村民每年都堅持這一習俗,保健康平安。
這一舞,就是近一個半世紀。
今年舞火龍於5日至7日晚7時至10時半舉行。記者看到,不少海外遊客中途加入歡慶的人群,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火龍在舞龍者的手里上下翻飛、神龍擺尾,所到之處香火彌漫,引得觀眾連連歡呼合影。
早在節日前一周,記者探訪火龍“製造廠”,沒有高科技、沒有流水線,全憑老師傅的一雙手,凝聚傳承的匠心。
“龍頭一周就可以做完,但材料要提前兩月開始準備。”今年逾60歲的陳師傅一邊跟記者聊天,一邊狠狠勒緊手中的粗麻繩。
“6、7歲開始負責花燈組,父親舞龍身,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後來我也玩起龍身,最近8年來又負責製作工作。”作為參與50多年的資深玩家,陳師傅幾乎負責過活動所有的環節。
一條全長67米、分32節完整火龍的制作是一門精湛技藝。他介紹,重8至9磅的龍頭是重點,整體形態上也要盡量保留歷史形態,很多地方要更精緻,是工藝最難的部分。
火光破空,龍影翻騰。舞動時,龍身插著的逾1.2萬支特制線香,是畫面的點睛之筆。
香港中通社圖片(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 攝)
舞龍者將燃燒後的香派發給市民和遊客,傳遞健康平安。對觀眾而言,舞火龍不僅是觀賞性活動,更是一種可參與的文化體驗。
遊客洪先生對記者表示很震撼,沒想到香港這樣現代的地方將傳統習俗保持的這樣長久,在北方城市已經很久沒有過這種體驗,現在好像一下回到小時候過節的氣氛。
來自巴西的遊客Heitor希望自己也能領到最後的香,他認為這是神奇的力量,能帶給他平安;又十分好奇火龍的製作過程。
陳師傅介紹,香要至少維持1小時15分鐘的時間,為了保持穩定,所以用密度高的珍珠草,插進去可以定型,試過其他材料都會令香彈出或變形。
就這樣,以粗麻繩扎出結實的龍骨,再以珍珠草細細扎成龍身,當萬支線香點燃,這條由質樸材料和數百名舞者汗水共同鑄就的火龍,便在月光下獲得了鮮活的生命。
同時,約百名青少年組成的隊伍舞動著約一萬顆LED燈點亮的“小火龍”亮相,讓這項傳統也真正“活”在當下。
除了精彩的舞火龍,現場亦加入武術、舞蹈等表演,沿途街道上還有各種節慶布置及打卡位。晚上10時30分,舞火龍將延伸至維多利亞公園繼續表演,並配合中秋綵燈晚會節目。
香港中通社圖片(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 攝)
“小時候覺得不理解,為什麼大家都能中秋出去玩,我要被困住做這些。” 40多歲負責指揮的陳先生對記者說道,“30多年過去,現在反而是自己更願意待在這。”
火光劃破夜色,百年前驅散瘟疫的希望之光,至今依然照亮著香港的天空。“一代傳給一代,抱著這個心態用心做好,是舞火龍不能變的核心元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