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2日電 香港科學館科學推廣組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作,推出“智能——萬物有靈”展覽,展期至10月29日。展覽由最簡單的生命體開始,帶領觀眾一同了解智慧的多樣性,從單細胞生物如何適應環境與移動、植物對環境的感知與回應,到昆蟲所展現的協調能力與集體智慧,以至更複雜的動物行為,進而探索人類的獨特性及人工智能的發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署長陳詠雯2日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康文署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一直保持長期合作關係,致力透過大型項目促進文化交流,而自2021年起每年於香港舉行的法國科學節正是其中一個例子。今年的法國科學節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大家思考智慧定義的不斷演變,及探索其不同形式。
主禮嘉賓亦包括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和香港科學館總館長劉啟業。
展覽亦展出由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提供的珍貴動物標本,包括北極狐、東亞家蝠、金獅面狨和萊氏擬烏賊等,並有多種精緻的昆蟲及雀鳥巢穴,讓觀眾近距離欣賞動物為生存所展現的各種本領,以及建構安樂窩的高超技巧。例如被稱為“雀鳥界裁縫師”的長尾縫葉鶯,會用鳥喙當針,再利用蜘蛛絲將樹葉縫合,形成一個穩固的杯狀巢穴來孵育雛鳥;黃猄蟻則利用其幼蟲吐出的絲作為“膠水”將樹葉黏合成巢穴,又會通過化學和觸覺訊號溝通,並協調其複雜的築巢活動。
展覽亦設有關於白蟻巢和名為漢斯的聰明馬匹的短片,讓參觀者進一步見識到動物的智慧。參觀者亦可以透過拼砌腦部模型,了解大腦不同區域的功用。場內的閱讀角則擺放由香港公共圖書館精選的書籍,涵蓋動物的行為和生存智慧,以至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等主題,讓公眾能夠探索智能引人入勝的本質與多樣性。
香港科學館將舉行一系列免費活動,包括在十月三日舉行的“動物智能——行為分析”開幕研討會,由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管納德(Benoit Guénard)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神經科學系講座教授容永豪教授從跨學科角度,探討不同生物的智能。十月八日舉行的“語言與智能”講座,由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副教授克里斯托夫・古佩(Christophe Coupé)教授講解人類與動物在生物和社會系統中演化出的智慧,並分享有關方面的最新發展及研究。十月十二日播放的紀錄片《智力真面目》,從多角度剖析智力的本質與影響因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