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30日電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10月1日起,推出全新專題展覽“絲綢中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下簡稱“‘絲綢中國’展覽”)。展覽精選逾百件藏品,包括清朝雍正皇帝龍袍,呈現中國近3000年的工藝技術和藝術美學成就。展期至明年4月6日。
香港故宮館早前宣布,知名紡織藝術收藏家賀祈思承諾將於2034年正式捐贈近3000件中國紡織藝術收藏,該批收藏被命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賀祈思收藏”。部分藏品自2024年起已陸續移至香港故宮館內。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賀祈思是會計師,做稅務諮詢,七十年代末來港定居,他醉心中國紡織品,多年來花了千萬港元購置藏品。為騰出空間,他開始出借藏品予各地博物館。
“我熱愛中國與中國紡織藝術。”賀祈思表示,他40多年來致力搜集、保存中國織繡珍品,期盼讓它們回到絲綢起源地作研究與展示。他認為,這批收藏在香港故宮館展出後,不僅能向公眾呈現織繡珍品的獨特價值,也能為中國紡織研究作出貢獻。
展覽分為5個單元,第一單元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南北朝時期絲綢生產技藝的發展,以及通過絲綢之路展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二單元聚焦隋唐時期頗具異域風情的絲綢藝術。隋唐時中國與歐亞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的來往愈發頻繁,這一時期的織物,其技藝與紋樣往往融合了中外元素。以展出的唐代“紫綾地大團窠聯珠對獅紋袍”為例,此袍除有中原紋飾外,亦有來自西域的獅子紋樣,融合了兩地不同的審美觀。
第三單元則介紹宋元時期不同地區的織造與裝飾工藝,以及中國與西亞、歐洲的密切往來;第四單元探索明代華麗的宗教與宮廷織物絲綢;第五單元則可一窺清代的織造體系,見證宮廷服飾制度的完善,以及當時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的繁盛。
中國是絲綢的起源地,享有“絲國”之美譽。策展人、香港故宮館副研究員游心然表示,絲綢除了是一種紡織品,更是色彩、文化及制度的重要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藏品也包括清朝雍正皇帝龍袍。龍袍上以金線綉成的五爪金龍,於祥雲中穿梭,盡顯威嚴和華麗,下擺設計較寬,保留滿州人騎馬的特色。也有明代的御賜藍色紗繡斗牛紋褂,綉有三隻龍形牛角神獸,稱為斗牛,只有身份顯赫的人才可穿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