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4日電 香港報章9月24日就時事熱點發表社評。
《大公報》發表社評:超前部署抗災 構建韌性城市
面對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特區政府超前部署,準備充分,建起一套全方位抗災體系,增強了市民戰勝颱風的信心。
此次超強颱風是一場大考,一次全面的壓力測試。特區政府一早已提前部署,渠務、民政、消防、警方、飛行服務隊、交通運輸、醫管局等各部門守土有責,各就各位;海旁風險位置堆積了防禦沙包,低窪地區居民被疏散到安全地方;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積極應對,建築物和住宅大廈的玻璃窗貼上了防風膠紙……不管樺加沙如何強勁,整個城市運作有條不紊,安然有序。事實充分說明,面對自然災害,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才是現代防災抗災的核心理念。特區政府提前構築的全方位抗災體系,正在發揮強大的功能。
《文匯報》發表社評:上下一心嚴陣以待 遵守指引盡責防災
這些措施不僅展現出特區政府對災害風險的科學評估與技術應對能力,更彰顯出公務員團隊堅守崗位、嚴陣以待的專業精神。而在颱風信號高懸、市民紛紛返家避風之際,前線公務員在關鍵時刻,站在防災抗災第一線。無論是渠務署人員在暴雨中操作排水機械人,還是警務處和消防處增派人手隨時待命救援,他們都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逆風而行”。這種無畏艱險、恪盡職守的精神,不僅保障了城市基本運作,更守護了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香港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於“政府效率”排名全球第二,絕非偶然,正是有賴這支專業、高效、負責任的優秀公務員隊伍。
《香港商報》發表社評:西九接續發展 譜寫文化新篇
發展文化藝術,未必是為了賺錢,但始終要顧及可持續發展。施政報告一方面強調了“文化+旅遊”的協同性,另方面也提出要引入更多商業元素。
文化藝術乃一種“軟實力”體現,有助建立國際形象,香港不僅是一個金融中心、商業城市,更是一座富有魅力與內涵的大都會,古今中外文化藝術共冶一爐便令不少旅客興趣盎然。事實上,文化藝術的經濟效益向來備受低估,這絕對不限於博物館之類的盈收,更多的應是無形收益,觀光客專程前來無疑會衍生許多間接消費,而隨着香港文化藝術版圖定位的豐富提升,更多商務客及投資者來港必然帶動更大的貿易及經濟貢獻,尤其是藝術品的投資價值愈來愈大,作為一種資產配置亦愈來愈普及。西九若要實現自負盈虧,毋須公帑注資,必須把握好時代機遇及施政報告政策機遇。“文化+旅遊”絕對大有錢途,尚存不少發掘空間,施政報告便提出要打造“香港處處有非遺”來加強推廣,以吸引更多本地客及旅客的參與。另外,康文署引入市場營運模式,從而提供更多元的增值活動,包括出租場地等,也有利於文化藝術的市場化、商營化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