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4日電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截至今早(24日)10時,33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同時,香港特區政府收到270宗塌樹報告、1宗山泥傾瀉報告,水浸報告亦收到12宗。香港每年平均受6次颱風影響,但今年截至9月中旬,已有8場颱風對港造成影響。對此,專家表示,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這種強颱風正呈現增多趨勢。未來的風暴料更強烈,並伴隨更大量的降雨。
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今早在電台節目中表示,今日天文大潮加上風暴潮,可導致多地水浸。針對樺加沙襲港,他稱外圍眼壁“最大風最大雨”,香港剛好避開樺加沙外圍風眼壁,故現時香港面對的風力“不是最厲害”。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昨日,樺加沙仍在香港東南面200至300公里,但其帶來的湧浪很快便到達香港沿岸地區,時速達數十公里,比樺加沙20公里的時速更快到達岸邊。關於海面湧浪,梁榮武認為可以形容是颱風的“先頭部隊”。
今年華南地區包括香港在內,似乎遭遇異常頻繁的颱風吹襲,以香港為例,以往每年平均受6次颱風影響,但今年截至9月中旬,已有8場颱風對港造成影響。
據傳媒報道,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氣候科學家秋貞銀教授分析指,大尺度氣候模式如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對南海及周邊地區熱帶氣旋的頻率有顯著影響。一般而言,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香港的熱帶氣旋季節延後開始,而拉尼娜現象則通常與香港受熱帶氣旋影響的次數增加有關。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分別指赤道太平洋中部、東部表面海水變得異常溫暖及寒冷,為兩個相反的狀態,繼而影響世界各地的大氣環流。
秋貞銀表示,直到今年8月,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仍處於中性階段,但近期觀測顯示,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面溫度已降至接近或低於平均水平。這一降溫趨勢在9月初加劇,顯示出向拉尼娜型態轉變的跡象。
儘管全球暖化是否影響熱帶氣旋的頻率仍具爭議,但專家普遍認為,未來的風暴將更強烈,並伴隨更大量的降雨。
颱風通常帶來三種主要災害,包括強風、暴雨和風暴潮,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意味颱風的影響會因其相對位置而有顯著差異。若風暴距離超過500公里,居民可能因強烈下沉氣流而看見晴朗天氣。但隨著颱風迫近,風速會逐漸加快,並有強降雨帶掃過地區。最危險的情況往往發生在颱風移至香港以西時,此時,香港位於風暴的“危險半圓”內,這是風速加劇的區域,南風可能將高風暴潮推向海岸,對低窪地區構成特別威脅,居民應提高警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近日亦發布文章稱,樺加沙這一強度的颱風平均每年都會出現一個左右(部分年份甚至不止一個),只是靠近中國的情況相對較少。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這種強颱風正呈現增多趨勢。
此外,美國民間研究組織“氣候中心”2024年11月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熱帶氣旋因海水變暖而吸取到更多能量,會導致風速加快加強。大氣變暖也會增強其儲存水氣的能力,導致更強降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