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觀察:香港以AI發展策略撬動產業轉型

日期: 2025-09-19

香港中通社9月1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香港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當中“人工智能”(AI)字眼出現逾70次,特別強調AI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因此,政府決定以“加強基建,推動應用導向”為策略,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目標。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從策略角度看,“推動應用導向”即指推動AI從技術走向價值、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追求技術走向解決問題。何為加強基建?

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姚新對中通社記者表示,基建分為硬件和軟件,若從原來科研角度出發,軟件即指數據、算法等;但從強調應用來說,軟件就包括人才、融資、場景、法律規管等方面,為實際應用而准備。

可以看到,香港已加大力度培育本地及吸引海內外AI人才,包括成立“AIR@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雲集近千家AI企業,為開發不同AI應用奠定基礎。

資金方面,30億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短期內將接受申請;同時,已預留十億港元,用於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AI上中下游成果轉化,開拓應用場景。

港投公司作為政府全資擁有的“耐心資本”機構,已投資包括AI大語言模型、雲計算及AI藥物研發在內的多家AI企業。

政府資助的關鍵是什麼,如何避免淪為單純撥款機器?

“重要的是持續性和長遠目光。”姚新指出,正如有聲音認為一些科技公司是所謂空殼公司,實際是初創科企在沒有成為獨角獸之前,都有很大機會失敗。政府資金起到的是帶頭作用,為了讓“初創的火苗”不熄,但政府資助應占少部分,重要的是帶領社會企業的參與,社會融資才是重要組成。

為達至成為“全球AI發展樞紐”的目標,相較其他地區,香港多年來已具備較成熟的發展基礎和資源。

除了融資渠道,數據是AI時代的“石油”。香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將推動早日實現內地數據在合規安全保障下,跨境流動到河套香港園區用於科研。

算力基礎設施上,繼數碼港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政府推出“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後,今年內將推出北區沙嶺約10公頃數據園區發展用地作市場招標,提供先進算力設施。

在全面發展戰略下,香港AI發展何時能初見成效?

姚新以編程舉例,很多基本算法程序靠AI就能完成,不需要人工先做一道程序,人和AI是可以合作的,大幅提升效率。在施政報告大統籌下,有些行業可能短時間就會看到成效,有些要拉長時間線,不能一概而論。

他認為,AI跟香港新興產業或傳統優勢產業的結合,勢必會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及社會就業結構的改變。至於有人擔心自己的行業是否會被取代,他認為,其實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適應AI模式下行業的發展,利用AI讓工作變得更高效。

綜合而言,香港正以科研、資金、數據和人才四大優勢為支點,撬動AI核心產業的未來,推動社會進入“AI產業化、產業AI化”的智能時代,加速邁向全球科創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