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首页 > 資訊

制度壁壘漸消除 粵港澳大灣區有機會成全球灣區之首

日期: 2025-09-22

香港新聞網9月22日電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行至今逾6年,香港總商會主席陳瑞娟表示,過去半年,企業在灣區的投資仍保持強勁,雖然目前大灣區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制度壁壘的挑戰,但相信隨著“灣區標準”、“港資港仲裁”等的發展,有望逐步消除壁壘,大灣區亦有機會在經濟規模上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四大灣區之首。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直備受矚目,雖然近年有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及其他宏觀因素影響,據傳媒報道,陳瑞娟表示,觀察到過去半年,企業在灣區的投資仍保持強勁,尤其在創科、金融及現代服務業方面,舉例今年年初,匯豐銀行在深圳前海的新辦公大樓揭幕,其投資額逾40億元人民幣。

此外,陳瑞娟早前隨特首訪問團走訪中東及東盟,發現很多人對投資中國相當感興趣,他們紛紛查詢如何可透過香港進入大灣區。香港保持自由港優勢,且是全球唯一雙語普通法的地區,東南亞及中東等企業可透過香港拓展灣區市場。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今年3月,《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實施,進一步對香港開放內地市場,讓香港提供不同優勢服務領域的企業更容易進入內地,也對灣區發展大有裨益。

陳瑞娟提到,《修訂協議二》最吸引之處便是加入“港資港仲裁”措施,支持在大灣區珠三角九市註冊的港資企業,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以處理商業糾紛。並引入“港資港法”,即在大灣區試點城市(暫為珠海及深圳)註冊的港資企業,可選擇使用香港的法律為合同適用法。如外商來港成立公司,日後便可藉香港公司進軍內地市場。

此外,《修訂協議二》在金融、電信、建築、電視電影、旅遊等諸多領域,亦進一步降低或取消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准入門檻,部分亦先在大灣區實施。

陳瑞娟還提到,近年大灣區各項發展中,“灣區標準”屬重要的進展。

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粵、港、澳三地政府致力為不同的產品和服務訂立“灣區標準”,供相關業界以自願形式採用,以促進三地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資料顯示,已制定及公布的“灣區標準”合共244項,涵蓋多個領域,包括食品質量和安全、粵菜、預製菜、交通、機電產品,以至醫療、護理、教育及電競等。

雖然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制度壁壘的挑戰,但陳瑞娟認為,其表現絕不遜色於其他三個灣區,即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及日本東京灣區,並且有機會在經濟規模上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四大灣區之首。

在世界四大灣區之中,粵港澳大灣區最為獨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開全球未有之先例。從經濟規模來看,2021年,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經濟總量分別為20940億美元、19020億美元和12712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排名第二。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邁上14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台階,超越紐約灣區的1.8萬億美元和舊金山灣區的1.38萬億美元,與東京灣區並肩而立,登頂全球灣區第一梯隊。

據測算,如果保持現在的增速,到202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陳瑞娟相信,在香港的國際化及大灣區集群優勢互補的情況下,能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一個具國際標準的灣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