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7日電(記者 崔隽)從美國白宮到中國教育部,如今都在敦促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養,制定人工智能教育戰略。例如,近日美國舉辦“白宮人工智能教育特別工作組會議”,標誌其AI教育政策進入全面部署階段;從去年開始,中國教育部也陸續發文,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廣人機協同教學。
《南華早報》刊發評論稱,全球人工智能戰爭將在教育培訓這一關鍵領域決出勝負。“贏得人工智能競賽的關鍵在於教會人們廣泛而明智地使用人工智能,從而提高生產力并推動增長。這始於課堂、培訓項目和工作場所,最終使人們能够與機器并肩思考,而不是與機器競爭。”
9月4日,在廣西柳州市東環路小學人工智能課堂上,學生通過編程讓機器人進行功夫表演。(圖源:新華社)
“我們正處於一個奇跡時刻”
9月4日,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特朗普召開了“白宮人工智能教育特別工作組會議”。這場由美國聯邦政府主導、科技巨頭參與、教育界代表列席的會議,被稱為美國人工智能教育戰略全面落地的關鍵節點。
會議的一個背景是,特朗普在4月發佈了行政令,“推動美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意在通過系統性改革將人工智能融入K-12(美國基礎教育)。該行政令要求,將人工智能更多引入教師培訓和學生課程,同時成立“白宮人工智能教育特別工作組”,鼓勵聯邦機構與私營部門合作,目標是培養學生“基本的人工智能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技能”。
“我們正處於一個奇跡時刻。”梅拉尼婭在這場會議的開場說。“我預見AI將成為特朗普政府任期內增長最快的領域。如果它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引擎,我也不會感到驚訝。但是,這一切必須建立在負責任的教育基礎上,就像我們培養自己的孩子那樣。”
美國幾乎所有主要科技公司領袖都出席了會議,且都帶著政策配套資源為人工智能教育站台。谷歌免費為所有美國高中及其學生、教師和教職員工提供 Gemini服務,并在未來三年內提供 1.5 億美元支持AI教育和數字健康。
微軟代表宣布,將利用其Azure平台為500所高中提供AI實驗室,并支持開發“AI教師助手”,使教師能更高效地制定個性化課程,標注學生行為軌跡,甚至預測學生心理狀態。
中國人民大學郭英劍教授認為,美國政府推動科技公司參與,想要構建的是一個多層次、跨平台、跨終端的AI教育生態,從教學工具、教學平台、基礎設施到教師培訓實現全覆蓋。
不過,這種鋪開資源、大步趕上的方式也引起一部分人的擔憂。有觀點認為,儘管美國政府與科技公司將AI教育描繪為國家競爭力的引擎,但當前的推進方式過於倉促,缺乏對教育公平、隱私保護與技術倫理的深入討論。
從北京到黔西南,人機協同重塑課堂
與美國的平台驅動路線相比,中國的人工智能教育更強調治理先行和結構重構。
2022年,中國開始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4年,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強調要以人工智能引領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生態,服務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社會的關係,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掌握程度有所劃分。小學低年級段要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則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強調要深化教育大模型應用,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
對於落地搭建“人機協同”課堂場景,北京師範大學專門設立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圍繞教學流程重構、課堂結構調整與教師角色轉型開展系統性研究。
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據媒體報道,從北京的智慧校園示範校到深圳的“泛在學習空間”,再到黔西南的智能課堂,人機協同已經在課堂教學行為分析、跨學科課程群任務設置等方面發揮作用。最終目標是實現重塑教師、課堂與學校的整體運行邏輯,讓教師從知識傳遞者轉向學習任務設計師,讓學校管理從“人管人”過渡到“人機協同”的智能模式。
教育部副部長吳岩表示,中國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領域,已迎來五大變革,一是改變學生的“學”,通過AI構建公平、智慧、便捷的學習環境,實現“有教無類”,尤其助力特殊教育;二是改變教師的“教”,將AI融入教學全流程,促進優質資源沉澱與共享;三是改變學校的“管”,提升決策精準度與服務水平,推動教育治理智能化;四是改變高校科研範式,在量子計算、生物製藥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五是正在改變教育形態,重塑師生關係和學校空間。
人工智能教育是戰略武器
總體而言,如何依靠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挪威商學院教授維加德·科爾比約恩斯魯德提出過相關觀點。首先,一個國家不需要每個公民都成為機器學習工程師,但需要大多數人了解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物流、製造、金融和創意產業中的角色。另外,面對人工智能的倫理灰色地帶,高效的勞動力應知道何時使用人工智能,何時信任它,何時推翻、改進或重新調整它。
同時,國家需要資助各行各業的人工智能教育項目,教授技術人員、醫生、護士、農民、物流協調員和小企業主,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多樣領域。
更重要的是,如同計算機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人才基本素養,現在,人工智能協作素養也應成為國家教育課程的核心能力,以及各行各業和各教育階段的重要標準。
美國凱澤大學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教授傑克·伊爾莫寧認為,善於將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的國家將在生產力、創新和競爭力方面領先。所謂的人工智能戰爭將被重新定義為一場爭奪最強人工智能人才的競賽,而非 GPU 和算法的較量。在他看來,數據和硬件是彈藥,人工智能教育則是戰略武器。(完)